Connect with us

副刊

澤星寄語:白袍的故事

發佈於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每年都會舉行白袍禮,由教授為醫科新生穿上白袍,並一起宣讀《日內瓦宣言》,承諾終身為保障人類健康而努力。白袍象徵着醫生的專業操守及對病人的關顧,也寄託了病人對醫生的信任。但可能「醫生穿白袍」的形象太深入民心,現在有些病人看到白袍時或會產生恐懼或抗拒心理;白袍倘若疏於清洗,甚至可能成為傳播疾病的途徑,所以部分專科和國家的醫生都不再穿白袍了。

那麼,「醫生穿白袍」的傳統從何而來呢?人類醫學發展數千年,醫生穿白袍卻是19世紀末才出現,距今不過百餘年。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Mark S. Hochberg曾發表一篇相當有趣的論文,以繪畫為例證,考證醫生穿白袍的起源。他在論文中轉載兩幅美國醫科教授為病人做手術的油畫,第一幅繪於1875年,畫中教授及其助手,甚至旁觀的醫學生,全部都穿黑色洋服。第二幅繪於1889年,教授及助手都已改穿白袍,但旁觀的醫學生仍穿著筆挺的深色洋服。值得注意的是,協助手術的女護士也穿黑色服裝,只有頭上的帽子和身上的圍裙是白色。

醫生穿白袍或與抗菌法有關

為什麼在短短14年間,醫生服裝出現了那麼明顯轉變?Hochberg認為,這可能與19世紀末抗菌法(antisepsis)備受重視有關。他特別提到英國外科醫生Joseph Lister對研究細菌及傷口感染原理等方面的重大貢獻,並指這些知識使醫學界重新認識到消毒與潔淨的重要。

19世紀末是傳染病肆虐的時代,相關研究成果亦引起醫學界關注公共衛生問題。1881年,古巴醫生Carlos Finlay發現蚊子可傳播致命的黃熱病,並建議控制蚊子數量,以減低傳染疾病風險。10餘年後,加拿大醫學教授Sir William Osler於1892年出版第一部現代醫學課本,開首就是關於傷寒、天花、水痘、麻疹等各類傳染病章節,約佔全書四分之一篇幅。從此,乾淨衛生與消毒抗菌就成為西方醫學的重要基礎。

除此之外,我還聽過另一個說法:以前不止是醫生,科學家也多穿黑袍。但19世紀的科學家做細菌實驗時,發覺穿黑袍就難以看到被細菌或其他雜質污染的部分,所以逐漸改穿白袍,防範感染,其後醫生也陸續跟隨。

既然醫生穿白袍的歷史並不久遠,醫學院的白袍禮又是什麼時候開始舉辦呢?事實上,白袍禮歷史更短,只有30餘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在兒童腦神經科專家Arnold P. Gold教授積極推動下,於1993年首度舉辦白袍禮,藉此加強醫科生的人文關懷,以及對生命與病人的尊重。全球多間醫學院校,以及港大醫學院也相繼效法,開始舉辦白袍禮。

由此可知,醫生一襲白袍,既承載着西方醫學的發展史,也寄託了醫學對人類健康的使命與關懷。而參加白袍禮這項儀式,象徵着新生跨進了醫學殿堂,從此肩負守護民康的使命。

文:劉澤星(港大醫學院院長)

(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專欄「澤星寄語」,分享醫人醫事,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