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明視理:視覺訓練提升雙眼協調

【明報專訊】最近,港隊乒乓球手黃鎮廷與陳顥樺,在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歐洲大滿貫賽瑞典站奪冠,不僅展現了港隊的鬥志與默契,也突顯了運動表現背後的一個關鍵因素——視覺。要在瞬息萬變的高速對戰中精準接球、判斷旋轉與落點,除了體能與技術外,眼睛、腦袋與身體之間的協調同樣不可或缺。
近來在香港國際機場或網上影片中,都看到一種名為「反應圈」的遊戲。玩家站在圓圈中央,圓圈四周吊着的棒子會隨機掉落,玩家要眼明手快地接住棒子。這看似簡單的娛樂遊戲,正展示了運動視覺訓練的核心:眼睛、腦袋和身體之間的高速協調。
八成資訊透過視覺獲取
不少人以為運動表現全憑體能與技術,但其實無論在日常生活還是運動場上,約八成資訊都透過視覺獲取,是我們理解環境並精準反應的主要來源。足球守門員能否判斷來球方向,籃球員能否準確傳球,羽毛球員能否掌握落點,全都依賴於視覺接收到的即時信息。
傳統驗眼主要檢查清晰度,例如能否達到1.0(或20/20)的標準視力;但運動視覺訓練針對的是更貼近日常生活需要的「實戰」能力,包括動態視力、手眼協調、立體感、周邊視野、專注力和反應速度。在反應圈遊戲內,當棒子隨機落下時,玩家必須瞬間捕捉視覺信息,判斷下跌的時機與位置,並迅速引導身體作出動作將其接住,正如在運動比賽中面對的挑戰一樣。
視覺訓練不僅適用於運動員,普羅大眾同樣受惠。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因雙眼不協調而令視物時出現困難,例如聚合力不足會令眼睛難以聚焦近距離物件,閱讀時容易跳行或疲勞。兒童若有斜視或弱視,亦會因雙眼無法有效合作而影響立體感,甚至影響閱讀和學習表現。透過及早介入,視光師能為患者提供合適訓練,改善雙眼協調功能,減低視覺帶來的障礙。
改善斜視弱視
為了達到改善效果,視光師會設計個人化的訓練計劃,常見方法包括利用鏡片或稜鏡輔助練習,以及電腦程式訓練,循序漸進地提升雙眼協調和視覺效率。近年更有虛擬實境(VR)與擴增實境(AR)引入視覺訓練,為運動員和患者提供沉浸式環境,令訓練更有效率並更貼近真實情境。
視覺訓練在歐美已相當普及,不少專業球隊更把它列為恆常訓練。在香港,許多眼科視光診所亦提供相關服務,協助受雙眼協調問題影響的人士。部分更設有運動視覺訓練服務,甚至與物理治療師合作,從視覺功能到動作控制及身體復康,為運動員提供全方位支援。
視光師在這個領域的角色,不只是驗度數和配眼鏡,而是透過專業檢查找出動態視覺和雙眼協調的不足,提供個人化甚至運動專項化的訓練,並持續監測進度,確保運動員或患者能夠看得更快、更準,在生活中和比賽場上都獲得更大優勢。
文:劉建希
(香港眼科視光師學會外務秘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