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視覺想像+位置記憶 感知法延緩腦退化

【明報專訊】隨着年齡增長,長者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機率亦上升。認知障礙症其中兩大特徵就是記憶力下降和日常活動出現困難。
如果長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靈活運用各種記憶策略,不僅能有效增強記憶力,延緩記憶力衰退,還能提升日常活動中的表現,感知法(perceptual strategy)是一種證實能有效促進學習和記憶的策略。
香港每100長者 11個患輕度認障
認知障礙症是一種大腦功能衰退疾病,患者認知能力顯著下降,包括記憶力、注意力和集中力、推理和判斷能力,影響日常生活及活動。統計顯示,每100個香港長者中,約有11個患有輕度認知障礙。
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記憶力較同齡人差,但並未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在這個階段仍能自理日常生活。然而,若情况惡化至腦退化症,他們在獨立完成日常事務方面就會遇到較大困難。
多感官刺激 加深理解和記憶
感知法是一種證實能有效促進學習和記憶的策略。這方法強調透過多感官刺激,例如視覺或聽覺,來加深對資訊的理解和記憶。長者可以在生活中嘗試結合不同感官來記住事物,例如將重要事項寫下來、朗讀出聲或配合圖片,這些做法都能幫助他們更容易記住資訊,減少遺忘。透過持續運用這些記憶策略,不僅能維持較佳的認知功能,還能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質素。
感知法不僅可以應用於提升記憶力,還能幫助長者更有效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活動,例如購物清單、服藥時間或日常行程。此外,還能協助他們在完成家務、烹飪或外出時,提升對環境的敏感度和反應能力,從而增強自理能力,讓日常生活更有條理和安全。
複雜資訊分拆小步驟 重組故事
感知法包括視覺想像(visual imagery)及位置記憶法(method of loci),利用熟悉的視覺資訊來協助記憶;例如將要記住的資訊想像成圖像,或運用「記憶宮殿」技巧,依靠位置來記憶事物,把資訊放在腦海中熟悉的空間位置,藉此加強記憶連結。同時,透過記憶分塊(chunking),把複雜的活動或資訊分拆成多個小步驟,再將這些步驟重組成有語境的故事。這樣可以減少記憶負擔,並提升理解和回憶的效率。在學習過程中,運用自己的文字描述活動步驟,主動參與知識建構(self-generation)。這種方法亦能促進深層加工,有助於長期記憶的形成。
舉例說,冲泡一杯茶,先在腦中構思整個過程的畫面(視覺想像);首先在櫃裏拿出茶葉,放在桌面上(位置記憶法);拿出水煲,裝水,把水煲滾(記憶分塊);然後拿出茶壺,打開壺蓋,把茶葉放進去,再去取熱水,將熱水倒入茶壺。在這個想像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遺漏了哪些步驟,從而更清楚整個活動流程(知識建構)。同樣,做家務時,可以在腦海中想像家裏平面圖,在腦中構思整過過程。
文:廖佩儀(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教授、職業治療師 )、蕭潤霖(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研究員)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研究招募:開發App提升記憶 (2025-09-29)
小知識:職業治療助患者重返生活正軌 (2025-0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