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中環小酒館精美滇菜 雲南盛宴野菌飄香蘭桂坊

【明報專訊】自上世紀90年代末,雲南菜在港興起,幾間雲南菜館曾盛極一時,庶民口味的雲南米線脫穎而出,從此改變了香港人對麵食的習慣。另一邊廂,雲南盛產美味及營養俱備的菇菌,亦成為廣受歡迎的養生食材。雲南菜,豈止於此?靠山吃山,當地農產品尤其豐盛,加上少數民族各有不同飲食文化。
從高原古城民族風味躍進至觥籌交錯的中環蘭桂坊,一家由雲南人主理的小酒館,正是集以上各家之大成。
在小酒館吃雲南米線,看似風馬牛不相及。「雲南民眾都以米線當午餐,晚餐就吃幾個家常菜、米飯和湯,而且我們都很愛喝酒。」雲南小酒館「蘑歡」的品牌創辦人孫浩解釋。在昆明土生土長的他,於內地餐飲集團工作逾10年,後來在上海外灘開設小酒館;最近,他將品牌帶來香港,選址中環蘭桂坊。由來自大理的主廚趙建松及同鄉廚師團隊,將地道食材烹調出現代滇式風味,包括醃臘肉類、菇菌熱炒、家常小菜、湯鍋、米線,以小酒館(bistro)的輕鬆模式呈現。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孫浩說:「雲南的天氣太好,加上海拔差異大,造就物產種類豐富。」有16年烹調雲南菜經驗、初來港的趙師傅也說:「雲南人不時不食。春天吃花,如以茉莉花、棠梨花入饌;夏天正好吃菇菌;秋天到,會用不同的果來做菜,像石榴、蘋果、姜柄瓜(南瓜的一種);冬天,根莖菜適合做土鍋或燉菜。」菇菌是此店主角,如牛肝菌、虎掌菌、羊肚菌、黑皮雞樅、舞茸菌等,用作熱炒、燒烤、湯鍋等。其中牛肝菌是中西菜常用的菇菌,也是當地人最愛吃的。小酒館現供應白牛肝菌、紅牛肝菌、黃牛肝菌及黑皮牛肝菌;一道經典滇菜丘北乾椒炒牛肝菌,用的是每年5至10月當造的野生紅牛肝菌,孫浩說:「它亦叫作『見手青』,因為切開後菌色會變青綠。我們選10至12厘米高,菌傘開得不太大的。此菌生吃會中毒,要煮熟才能吃。」
傣族「包燒」雜菌 香辣微酸
同樣是菇菌菜,另一道版納包燒雜菌,顧名思義是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菜式,傣族菜系味酸、辣、鮮、香,清新開胃;「包燒」指傣族傳統烹調方法,以新鮮芭蕉葉包裹多種時令菇菌,混合香茅草、小米辣(辣椒的一種)等香料,放在炭火上烤熟,葉子有助保持菇菌水分,且葉香能滲入其中。此店選用3款香味和質感各異的黑皮雞樅、舞茸菌、黑皮牛肝菌,以電爐來烤。少數民族風味菜式,還有趙師傅家鄉大理白族特色湯鍋——大理野果酸魚湯,湯的果酸味是由西雙版納出產的樹番茄和木瓜經發酵而熬出,再加入香茅草、丘北乾椒;魚則有別當地用魚骨較多的鯽魚,而改用鱸魚,可配米線同吃。
諾鄧火腿與乳扇水果 最佳佐酒小食
雲南的土產,豈能少得火腿?除了「中國三大名火腿」之一的宣威火腿,產自大理白族自治州諾鄧古村的「諾鄧火腿」,同屬雲南名物。古村裏上千年歷史的天然鹽井中的鹽,是醃製黑豬(當地稱為跑山豬,即放養豬隻)腿肉的靈魂材料,在當地的乾燥氣候、適中溫度下風乾3至5年,才能製作出可生吃的風乾火腿。此火腿鹹度適中,與同為白族人以鮮牛奶混合酸漿加熱拉成的「雲南奶酪」乳扇,以及水果同吃,成了像西班牙tapas般的佐酒小食。雲南人又會將風乾火腿蒸熟配羊乳餅,或配青椒熱炒,又或加上白腰豆來燉湯,是家常食法。
小酒館的酒單,不乏雲南出產的美酒,有紅酒、氈酒、威士忌、啤酒等逾30款。哪些菜式適合佐酒呢?「雲南菜全都可以配酒!」孫浩輕鬆答道,「當地人雖然收入不多,但我們有很多來自大自然的食物,品質好,怎樣煮都好吃」。有好天氣、好吃的東西、好的心情,或許就培養出雲南人與生俱來的一份悠然隨性。●
蘑歡雲南小酒館
地址:中環蘭桂坊加州大廈7樓
查詢:6502 3559
註:另加一
文:常珈菲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Instagram @mp_foodie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老字號「口立濕」炮製精緻粵菜 (2025-0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