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灣區熱搜:港人穗辦融合教育 為自閉兒闢路 擬試AI遠程治療 降收費助家長紓困

發佈於

【明報專訊】「2017年國慶前夕,一名潮汕父親在我面前落下眼淚,說他已無路可去,沒有學校願意接納自己的孤獨症(內地名稱,即自閉症)孩子。」那一刻,從香港到廣州從事教育工作的張志文決定投入一條陌生卻認為必要的道路,在2018年毅然創立慈幼康復服務中心,專注自閉症兒童康復訓練。幾年間雖遇不少困難,但他與團隊開闢「融合教育」的路徑,並嘗試使用AI技術達到遠程治療和降低費用的目標,以幫助更多「星星的孩子(自閉症兒童的別稱,又稱星兒)」。

明報記者 蔡宛均

自閉童父落淚求助 受感動創業

張志文早年在暨南大學主修廣告設計,畢業後曾短暫返港從事貿易。他回憶,大學時大腿骨折打石膏,乘巴士無人理會,最後是一名初中生讓座給他,「我當時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於是便回廣州從事早期教育業務。他憶述,正是那名潮汕父親跑到他的機構求助,才促使他決定成立慈幼康復服務中心,走上特殊教育工作之路。若說潮汕父親的求助是「催化劑」,那麼張志文堂弟的經歷則是「強心劑」,「我的堂弟也患有自閉症,但曾因香港和台灣相對成熟的特殊教育資源而順利完成本科,如今在香港寵物店工作」。這讓張志文深信「只要不被放棄,星兒也能過上好生活」。

從香港回廣州創業並不容易,初期場地、人手等樣樣困難。張印象最深刻的是提前3個月招聘一批專業教師來培訓新人,但教師卻在開業前一周集體辭職,只因他們並不看好這個領域,只是貪圖培訓期間有工資可領。焦頭爛額之際,新冠疫情突如其來,雖然讓整個行業暫停,卻也給了張志文思考和調整的時間。「在廣州,一般治療開支每月需要2萬至4萬元(人民幣,下同),如何降低高昂治療費用的同時做出效果?如何培育專業人才?」

曾遇教師集體辭職 再受新冠衝擊

為減輕家長負擔,張將一對一康復訓練價格壓至8000至1萬元,同時在2018至2022年間,透過政府的幫助,慈幼成為服務自閉症兒童的社會組織和廣州市康復定點單位,這意味着來此治療的家庭可得到政府每月1700元補貼,部分孩子更可免費接受康復訓練。為達效果,張聽取香港專家的建議,採用「融合教育」模式,讓自閉症孩子與普通孩子一起上課和玩遊戲(見另稿),「經過半年觀察,在融合教育小組裏的自閉症孩子,在語言、社交和情緒控制等方面進步明顯較快」。

擬助跨城家長設計治療室備教具

如今慈幼已服務超過2000個家庭,除了本地還有來自福建、海南等其他城市,但跨城治療意味着費用增加,「很多基層家庭負擔不起」,因此張志文正思考引入AI技術,嘗試遠程康復治療,由團隊幫助外地家長於家中設計小型治療室,配備認知類等教具,透過影片指導家長操作,並不斷評估調整,「目前還在測試小程序和App,暫未大範圍開放」。張認為,自閉症是一生的課題,傳統高強度干預兩年就要花上40萬至50萬元,很多家庭無法承受,而科技能降低費用,延長干預時間,減少放棄的風險。

專業人才亦是難題,除了現有的灣區專家團隊,慈幼亦自建培訓體系,與湖南省中醫藥高等學校合作,每名實習生帶薪接受9個月理論與實操培訓,部分會留任。這筆投入在行業中罕見,但他仍堅持,「香港教師教我要服務社會、珍惜他人,還有我們的獅子山精神也鞭策着我」。未來,他計劃擴展融合教育試點,並重點發展遠程康復服務,亦指困難不會少,但他堅信,只要政府和社會各界持續支持,專業人才持續加入,自閉症孩子就不會被地域或資金困住,「我不想再看到更多的父母在我面前落淚」。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灣區熱搜:孩子當「星星之伙」 雙向學習成長 (2025-10-01)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