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中國北極首載人深潛 獲冷泉地質數據 「蛟龍」探冰洋10餘次 標誌邁入「全海域作業」階段

【明報專訊】中國迄今規模最大、第15次北冰洋科學考察任務上月完成,是中國首次實現北極載人深潛。央視昨披露任務細節,考察隊攻克了極區海域水聲通訊、精準定位等技術難題,佈下多類冰基、海基無人觀測設備實現24小時不間斷工作,除了「蛟龍」號深潛器,還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和出動水下機械人,獲得大量數據,填補了北冰洋高緯區域多項關鍵環境參數的觀測空白。
這次北冰洋科考任務由自然資源部組織,出動「雪龍2」號、「極地」號破冰船,「蛟龍」號及其母船「深海1」號,深遠海多功能科考及文物考古船「探索3」號。其中,「深海1」號7月15日從青島啟航,9月8日返回青島;「雪龍2」9月26日回到上海。任務標誌中國載人深潛與極地考察正式邁入「全海域作業」新階段。
輔AI機械人集數據 攻克多項技術難題
央視報道,在「雪龍2」號船的保障支持下,「深海1」號船搭載「蛟龍」號成功載人深潛北極冰區,多個「全球首次」在極區海域接連誕生,水聲通信、精準定位等技術難題被一一攻克。水聲通信是在水下以聲波為載體,通過電信號與聲信號的相互轉換,實現文字、語音及圖像等信息傳遞。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許學偉說,這次北極科考成為中國極地與深海融合探測的「新樣板」。「雙船協同」是其中亮點,科考船相互協作,一邊破冰開闢作業區域,一邊同步收集海洋水文、水體化學、海冰環境等關鍵數據。另一亮點是「全天候、準實時監測」,考察隊在高緯度冰區佈下多類冰基、海基無人觀測設備,如同「深海哨兵」實現24小時不間斷工作。
冰基海基佈無人設備 全天候監測
自然資源部昨指出,「蛟龍」號於北極海域完成了10餘次載人深潛、ROV(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調查和CTD採水等作業。ROV是遠程遙控水下機械人;CTD主要採集海水溫度、鹽度、深度參數,以及不同深度的海水樣品。
通過對調查海域高清影像資料的AI識別,發現北極部分海域底棲生物密度、生物多樣性、個體體型在幾十至上百公里空間範圍內顯著差異;考察隊還發現了疑似麻坑、溶蝕孔洞、碳酸鹽岩、多個相近的大規模條帶狀貝類遺蹟,表明調查區可能存在歷史性的冷泉噴發,為北極地區在地質歷史時期的甲烷運移通道研究提供關鍵信息。
冷泉是從海底滲漏或噴湧的流體,以水、甲烷、碳氫化合物、硫化氫及細粒沉積物為主。冷泉區的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品質高,埋藏淺。麻坑、碳酸鹽岩等地質常見於冷泉區。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話你知:華白皮書強調享科研勘探自由 (2025-10-04)
4船聯手 蛟龍升級 國產深海探測設備增強 (2025-1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