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漁署引魚翅快測辨品種 增執法效率

發佈於

【明報專訊】全球愈來愈多鯊魚被列入瀕危物種,去年本港進口1350公噸魚翅,當中逾八成為受管制的鯊魚或鰩魚魚翅。漁護署去年引進快速基因鑑定技術,毋須做基因排序,最快可於兩小時內有結果,較傳統技術最少3日更有效率;另署方計劃加入人工智能元素,因應基因檢測結果自動辨認鯊魚物種,進一步加快執法和調查工作。

八成進口魚翅為受管制物種

去年本港進口1350公噸魚翅,較前年下降逾三成;去年整體入口魚翅中,約八成為受管制物種,比例較以往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是本港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於2023年修訂本地的《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自2023年12月15日起,將真鯊科、雙髻鯊科和犁頭鰩科所有鯊魚品種均納入規管,進出口均須先獲漁護署簽發許可證。這些鯊魚魚鰭製成的都是市面常見魚翅,例如牙揀翅及海虎翅等。

漁護署瀕危物種保護主任何景欣受訪稱,全球約有400個鯊魚及600個鰩魚物種,而目前本港受管制鯊魚或鰩魚物種約130種。漁護署會根據魚翅的外表特徵辨認物種,有需要時會採用基因鑑定技術,以核實魚翅所屬鯊魚品種。

成本30元 兩小時有結果

遠較基因鑑定快速便宜

何景欣稱,傳統基因鑑定技術需要為樣本提取基因,再做聚合酶鏈式反應及基因測序以辨認物種,一般需時3日至10多日不等,視乎個案數量及基因測序所需時間等。漁護署去年底由美國莫特海洋實驗室及水族館引入快速鯊魚物種基因鑑定技術,毋須做基因測序,以特別設計的熒光引物,對魚翅樣本基因作聚合酶鏈式反應,得出各種熒光溫度曲線圖,有如人類指紋,對應每個鯊魚物種。新方法可於約兩小時內取得結果,大大提高檢測效率。以新技術檢測,每個樣本成本約30元,遠低於傳統基因鑑定技術約1000元。

研結合AI再增效率

何又稱,現時署方鯊魚資料庫共有約90個品種,已可鑑別大部分市場上售賣的乾魚翅品種。因應更多鯊魚品種被納入《公約》管制範圍,署方將採用新檢測技術,透過擴大相關物種資料庫及以人工智能科技,因應基因檢測結果辨別鯊魚物種,進一步提升檢測效率。

過去30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的鯊魚物種不斷上升,由1996年15種攀升至2022年逾80種,升幅約4.3倍;近年本港每年入口魚翅數量雖已較10年前逾5000公噸大減,但每年仍有逾千公噸入口,本港仍是全球主要魚翅貿易中心之一。

明報記者 馬耀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