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稱海外民主制易生「短期心態」 應以法案效益衡量議員

發佈於

【明報專訊】第七屆立法會任期本月下旬完結,科技創新界立法會議員邱達根作為「完善選舉制度」後首批議員,他說海外民主制度容易衍生「短期心態」(short-termism),本港社會或市民衡量議會表現的心態要進步。他說以往更多着眼於議員是否「夠膽嘈政府」,但他認為社會應從法案對社會的改變、對香港發展的效益等衡量議員的功能;至於作為議員,他認為要聆聽業界聲音,但同時要有「過濾思維」,非只做「傳聲筒」。

邱達根認為香港非獨例,形容海外一些民主制度社會易衍生「短期心態」,政治人物為求選票一定「以最短期利益給市民作為口號為依歸」或推動分化。他認為,要審視制度的效用,關鍵是有否為社會帶來好處,「給市民(好處)就是派錢而已,社會(好處)就是你20年、50年後的競爭力,你還是不是國際上領先的城市」。

科技創新界前身為資訊科技界,2016年選民有11,711人及404個團體,選制改革後的科技創新界,選民變為73張團體票。邱達根稱以往在個人票基礎下,「無論他的政治立場,他討論的就是加薪、加工作崗位,如果今天是這樣的投票基礎,可能我也是這樣」。

聆聽業界需具過濾思維

經歷4年任期,邱說任內接觸企業、商會及「打工仔」等業界,亦有有意來港的企業,他歸納作為議員,有需要聆聽業界每個人的聲音,但同時需有「過濾思維」,而非「有十個人要求一件事,就代表那十個人嘈政府」,認為「過濾」的考慮原則應包括資訊是否正確,是針對個人、企業抑或整個行業的發展,是否值得推行及是否可行,整合後才再向政府表達,「如是之前『一人一票』,我不用想將來企業盈利如何、不用想香港要發展哪個科技領域方向」。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邱達根:吸科企來港 要續加快供地 邊平整邊接洽 免投資者離去 (2025-10-05)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