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周日話題:《風林火山》:霓城夜未央,麥浚龍的黑白都市

發佈於

【明報專訊】都市傳說揭開面紗的那一刻,通常都會叫人失望。有錢人做的事情,也總會被批評敗家玩世、大而無當。由此可見,麥浚龍據傳花掉4億父蔭,磨劍十年的《風林火山》本就有原罪,注定不會討好。

久聞樓梯響,電影終於問世,褒貶一如所料走向兩極,讚者大讚,連什麼香港Bob Dylan、復古未來美學主義都讚得出口,罵者大罵,看完的罵電影做作,未看過的也罵導演有錢就是任性。沒錯,視覺出色,場景精緻,對白很酷,就是很不花巧地花巧,很昂貴地做很昂貴的東西。但故事鬆散,角色關係鬆散,甚至是用很鬆散的感覺去填補鬆散。如果本身熟悉麥浚龍的音樂及影像創作,有留意他不時發表的散文片語,他就是連吃一碗麵沾辣椒醬都珍而重之,描寫得甘之如飴,其實不難想像電影成品就會是這個模樣。是的,電影裏面也花了幾十秒拍攝高圓圓吃麵前要慢慢加辣,《風林火山》沒有令麥浚龍走樣,是他一貫作風,不用等到現在才讚,也不需要罵。

由於前幾個月於康城影展評價欠佳,入場看《風林火山》前已有一些心理準備,估計都辣。離場時覺得並不像上映前坊間渲染得那麼辣,那麼嗆口,慣吃辣者,不妨一嘗,風味確實甚濃。是無庸置疑的「好看」,但「好看」跟好看有着微妙的落差,那落差就是它沒有特別打動到我。導演費盡心思交出一部非常精美的作品,我不認為他作狀,因為戲中每一處細節都是真心講究,細緻入微,對影像之美似是有着無窮追求,但是電影也叫人失望,或者不是電影本身叫人失望,而是創作電影的人。我知道故事所發生的那個城市不一定是香港,它只不過是一個會下雪的、有輻射污染不宜久居的「類香港」之城。故事裏,梁家輝飾演的老差骨,冷諷故事主角兩兄弟把香港當成他們的遊樂園。不無自嘲,正如劇組不惜工本在內地搭了一個仿真銅鑼灣來拍幾場槍戰,現實的香港在導演心目中又何嘗不是一個電影場景?

又記得古天樂飾演的「清道夫」殺手有句台詞,「散聚有時。」逢場作戲的創作者,下一句才是真心話。「過客而已。」真正失望的是,原來對這個地方沒發生過感情。在這一座麥浚龍悉心裁剪的盆景都市,有着一個浮想翻飛,卻沒有註腳點的香港故事。

揭開都市傳說的真面目,其實《風林火山》就是一部將許多香港類型片元素結合的作品,事實上,也沒什麼劇透不劇透了,故事本身就是很常見的警匪販毒題材,相同題材、劇本,相同演員班底,換成邱禮濤執導,相信可以用一半預算,一年內拍完。但絕不會造成《風林火山》這樣的轟動話題。是麥浚龍才做到。麥浚龍是顯而易見的影迷導演,戲中有着許多向經典電影借鏡之處,從《無間道》到杜琪峯《黑社會》、《文雀》,再遠少少,當然還有《教父》,但這個故事跟香港無關,故事裏的香港亦不是現實中的香港。電影就是電影,沒義務去服務一個城市,去為一個地方說故事,只不過都市傳說存在太久,而有此美麗遐想。說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創作者的自我投射

戲中有兩個麥浚龍,一個是他自己飾演的臥底探員麥俊賢,麥俊賢執行任務時還用過很多不同的假身分,這些假身分其實就是麥浚龍在自己其他作品裏扮演過的角色,戲中就成為了臥底探員精神分裂時似真亦假的虛構角色;另一個麥浚龍,其實就是金城武飾演的富商次子李霧童。故事裏的「橋言集團」是麥浚龍和他兄長本名的同音字,而且李霧童的衣著打扮、舉手投足的神態,都跟麥浚龍本人的幕前形象有點相似,連金城武本人都在宣傳訪問裏提到,他覺得麥浚龍在自己飾演的角色身上有許多投射。甚至再退後一步,所有角色都像是麥浚龍自己的分身。至於故事裏的兄弟相殘、爭產,有沒有赤裸的自傳成分,抑或純屬空想,作為觀眾只能猜測。

但可以肯定一點去說的是,《風林火山》是否一部黑色電影(Film noir)?我覺得不是,它只是一部用了許多黑色場景,角色一律穿了黑色戲服,但不黑暗不末日也不瘋癲,訴說着很純情、溫柔的少年煩惱。少年不壞,只是把對世界的悶騷和躁動放大。是否眼高手低之作?我也覺得不是,甚至覺得麥浚龍的出手有時比眼界更高,用10年時間在電影裏呈現出來的風景,那看似宏大但掌握不住如浮雲一般的犯罪世界,沒窮人,沒掙扎,沒無可奈何的屈服。它看似紛擾,一片兵荒馬亂,又有輻射區,又要爭着移民,好像發生了許多事情,多到兩個小時都說不完,還有更原汁原味的6小時、8小時版本。但黑白都市之中,還是什麼都沒有發生。

電影驟眼看來佈局很大,其實剛好相反,呈現一個很迷你、很個人的微縮宇宙,然後用創作者自己作品的keywords,所謂的fans密碼串連起來,其實比一部電影可以盛載的內容還要少。就好像電影裏的那間便利店,貨架上的商品,為了維持灰黑美學,一律只有黑啤、黑咖啡。可能導演自己喜歡。但一間便利店只有自己喜歡的貨品是不可能的,也失去了便利店的真實意義。一部電影所有角色都是導演自己的模樣,都是他的某種投射,當然都可以很「好看」,黑啤、黑咖啡都有很多人喜歡,但是,電影裏找不到那種買不到自己想要的黑咖啡,不如退而求其次便宜兩蚊轉買其他東西的掙扎。欲求與求不得的掙扎。這是「好看」以及好看的最大分別。

導演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因為他的前作《殭屍》之所以好看,就是因為它有一個很強烈的掙扎去讓故事發生,老婦不惜一切只想老伴復活。但《風林火山》的一眾角色,他們行動背後的動機都沒有足夠說服力,不過是貨架上只有一種東西,把它拿出來而已。只有貨品設定,角色沒有探問,沒有選擇。作為觀眾,尤其感覺到創作者對鏡頭畫面、構圖、服裝和對白都有許多想法,千挑萬選考究到底,偏偏對角色內心「零興趣。」這句也是電影裏其中一句好有型的台詞。

兩小時版本是聰明處理

與電影站在另一個極端,應該是鄭保瑞的《智齒》。不只因為兩片都黑白色調,都關於吸毒,或者跟導演的出身、他真正經歷的生活有關,《智齒》顯得更真實更痛,更揦鮓不堪,正是就是由一些並不「好看」的污糟東西,令電影變得好美麗。《風流火山》卻是將許多美麗的東西、演員、場景及鏡頭調度全部放在一起,沒有百花盛放,成為一部夢幻作品,反而成為夢囈。電影一直縈繞某種自我美學打轉,也難怪同夢者溺,異夢者憎,很容易理解。「好看」的東西,自然有人喜歡,但都令一些人不真心喜歡。若無重量,若無靈魂,從貨架上拿出來的東西,所謂的復古末日後輻射世界觀,或什麼暗黑美學,都是「色水嘢」。也可能導演自己對角色、對故事沉浸得太久,他對作品的一切細節都有很深的感情,但是觀眾沒有,只見到表面那浸「色水嘢」,甚至覺得演員對角色也沒太多感受,他們比較似是去演繹導演對角色的深刻感受。電影據聞另有6小時、8小時版本,我也想看,但一個能夠用兩小時說完的故事,不會因為時間更長而變得更好,也代表6小時、8小時一定不是理想的版本。把電影大幅修改成兩小時版本,是及時自拔,也是整部電影最聰明的處理。

看完《風林火山》,還是不知道電影為何叫風林火山,不曉得除了是個很酷的名字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更深層的原因。「風林火山」出自《孫子兵法.軍爭篇》,日本戰國大名武田信玄也用作軍訓,這些典故,許多人都知道了,所謂「風林火山」,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講究的正是動與靜、快與慢的適時變動,方為調兵之深度。《風林火山》所經營的電影美學很單一,甚至有意識地將可變動的元素減少,沉溺在單一種視覺,其實,正正是少了風林火山的境界。

不過,以單獨一部作品評價一名電影導演是否失敗、敗家,當然是太武斷。麥浚龍憑前作《殭屍》一鳴驚人,處女作的口碑當然重要,但經驗告訴我們,最關鍵是第二部作品。不一定更好,甚至很多時候都因為有第一次的嘗試,信心大了,想放手做自己,反而用力過度忽略盲點,美學未抵,結果更差。但第二部作品的失焦、急進是可以原諒的,創作者如何面對第二部作品的成敗,才斷定了他的創作方向,以及可以走多遠。

麥浚龍是幸運的,但也是不幸的,幸運在他有非常優厚的條件,放手去拍自己的第二部作品,不幸的是,一場似無止盡的風林火山,卻燒去了一個創作者的10年光陰。任何人用10年時間去實踐自己的創作都值得佩服。身邊有人揶揄,他不缺錢做什麼都可以,但據我見聞,愈有錢的愈沒耐性做好一件事情。《風林火山》有沒有如願做好,導演自己本身就是一名資深影迷,應該心裏有數,在品味上、經濟上,也用不着去在乎坊間的褒獎與貶斥。但願沒有燒掉他的電影熱情,衷心期待有第三部作品。是過譽,還是前衛,是有野心,還是眼高手低?如果麥浚龍會拍到奇連伊士活或是山田洋次的年紀,今日所有評價都言之過早。

磨劍幾年,或者未能成就經典,但至少成就了幾個禮拜的城中熱話。電影終將落畫,都市傳說已完結了,大家不久就會忘記這陣子討論過的各種演員不和、規避審查而換臉的傳聞。褒獎彈劾,都不過一時,雪會融,而蕭條的日子繼續,我想,最寂寞的人是放下這十年一覺香港夢的麥浚龍。

文˙紅眼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