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好多嘢唔講得」 藝術家寄念於石 赴日藝術祭策展 反思文創產業「窄巷求存」

發佈於

【明報專訊】有說「石不能言最可人」,有本地藝術家卻以石能言為題,赴日設展吸引人。「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香港部屋《石之耳語》」正於日本舉行,負責項目的藝術家沈君怡受春秋時期「魏榆言石」典故啟發,欲將香港「有好多嘢唔講得」環境,寄念於石頭藝術裝置中。香港恒生大學12名學生亦獲邀一同策展,有學生有感本地文化創意產業正萎縮,但「不是一個停下來的意思,就是因為它愈難就愈好玩」,未來有意投身行業。

作為全球最大戶外藝術展之一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3年一度,但展期外,日本新潟縣津南町的鄉郊附近仍有活動舉行,並展示部分新作品。帶領學生策展的恒大藝術設計系講師林兆榮提到,該地原本盛產稻米,隨城市發展,人口逐漸流失,僅剩長者留守,人均年齡曾高達70歲,形容「69歲走進去也是小朋友」,農民也愈來愈少。國際知名策展人北川富朗有見及此,自2000年推動藝術祭,冀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分別吸引城市人回流及旅客到訪。

康文署藝術推廣辦事處早前獲當區政府支持,2018年起在當地推出「香港部屋」計劃,作為香港藝術家展示作品的平台。

受「石不能言」啟發意念

現正展出的《石之耳語》有4組藝術裝置,包括《石誦》及《言石窟》。沈君怡接受本報訪問表示,去年獲另一項目負責人張瀚謙邀請參與計劃,盼將屬於香港的信息帶到日本。她指作品理念源於中國春秋時期「魏榆言石」典故,當權者漠視民間疾苦,有大臣想到以「石頭」代言進諫。沈續稱,自2019年後,香港「有好多嘢唔講得」,有感故事與現今香港大環境有連結,故採用當中概念創作,嘗試「用石頭講說話」。

被問香港在此時代背景下會否影響創作,沈君怡相信在創作自由愈來愈狹窄的環境下,能激發更多不同作品,「藝術就是需要用一個另外的語言說不同故事」。她寄語有志投身藝術行業的新人,創作核心在於自己熱愛的生活,將喜悅或痛苦化為創作養分、汲取靈感,不要以為一開始能靠藝術為生,否則作品容易沾商業氣息。

有份策展的恒大文化及創意產業本科課程畢業生陸嘉豪想投身策展工作,正密切留意市場,稱必須承認行業正面對萎縮,如現時投放藝術項目的資助陸續減少,對行業發展而言必有限制。他亦反問「愈來愈難做,但是否不做呢?」他認為藝術界有「窄巷求存」精神,脫離資助後,藝術家自然能用不同形式生存,萌生更多新發展方向,如「游擊式」辦展覽以減輕成本。翻查資料,藝發局2025/26年度的年度資助撥款總額,按年減逾21%至約4593.5萬元。

陸嘉豪又認為,當藝術品牽涉社區文化,其商業價值或無傳統藝術品高,經過此次赴日經驗,他反思藝術項目除藉政府資助,亦應利用品牌重塑增加吸引力,才能讓公眾熱中參與,使較社區化的藝術項目「可以再持續一點」營運,盼未來在香港市場實踐想法。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