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灣區熱搜:非遺表匠出山 帶老店回家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中華文化5000年歷史中,雖有不少手藝傳統湮沒於時間長河,但亦有眾多工匠孜孜不倦只為守護一份精神,傳承一門工藝。大灣區版今明兩日的「灣區人物」,帶大家走進兩名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守護」和「傳承」之路。

今日是中秋佳節,大家敘天倫之時,原退休8年的年近七旬「鐘表醫生」周建和,這幾個月則帶着比他還老的廣州老字號亨達鐘表重返上下九復業,他本人更通過「古鐘表修復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考核。這個見證鐘表業變化近半世紀的老匠復出原因很簡單:「我修復的不僅是那塊手表、那座老鐘,也是在守護持有者的記憶。」明報記者 蔡宛均

退休萌念申老號 蒐700頁材料

2017年對周建和來說,原是退休頤養天年的一年。「當我辦理完各種手續後,有天偶然看到了國家對老字號的宣傳,就有個念頭。」於是乎,這個47年前入行、在當時十三行路廣州市百貨公司為眾鐘表(亨達鐘表前身)做學徒的老匠,開始從拿鋏子改為敲鍵盤,上網了解申報老字號各項要求,獨立整理資料,2019年帶着兩本共計近700頁申報材料走進廣州市老字號協會,讓「亨達鐘表」被認定為廣州老字號。

「申請的時候,家人都不理解我,兒子甚至覺得我在浪費力氣。」但對周建和來說原因很簡單:人生最重要記憶都留在亨達。1978年入行時周建和21歲,師從吳恩學習,「我當時特別努力,上班最早、下班最晚」。欣賞他的拼搏,吳恩開始讓他做採購,並叮囑「要坐得住冷板櫈,學東西最終還是靠自己」。後來因徵地拆遷等原因,為眾鐘表輾轉遷移及易名。1997年,周建和開始以負責人身分管理亨達,2005年在國企改制背景下,周建和又以獨資形式經營。

與鐘表結緣近半世紀,周建和憶述,入行那年頭工人平均月薪不過幾十元(人民幣,下同),手表卻要價過百元,是實力和地位象徵,「我們那時候有種說法,男人一輩子必須要有的東西不是房、不是車,而是手表」。加上改革開放的春風,鐘表業非常繁榮,催生維修需求。

憶起那段板櫈一坐就是一整天的維修生涯,周建和笑得眼角都是皺紋,雖然工作很累,對技藝要求極高(見另稿),「但當時送來修理的鐘表,對客人來說都是無價之寶,不僅是因為價格貴重,更是因為背後的故事,有的是父母傳下來,有的是出國打工的家人掙到第一桶金送的,還有客人說維修的這塊表以後要做傳家寶」。身邊人都不解他退休後還要這麼忙,周建和卻知道,「鐘表不是單純的工具,而是情感和回憶的載體,我維修的不止是鐘表,也是在守護客人的記憶」。

嘆今迭代快 盼守護記憶回甘

也因如此,即使這些年傳統鐘表深受電子表及智能產品打擊,周建和始終堅信這一行和維修工藝絕不消失,「人這一輩子都逃不開時間,孩子吃早飯要看上課時間、父母上班出門前要看時間、一家晚上睡覺時要看時間」。他感嘆,「現在什麼都很快,那些智能設備更新迭代也很快,但鐘表承載的記憶需要慢慢回味;同時鐘表維修是服務業,每個品牌的機芯都不一樣,內部都是極其精密複雜的結構,所以也不會那麼快被時代淘汰。」

說着相信行業能走得很久,周建和也從未停下推廣步伐。去年他將國家級非遺「古鐘表修復技藝」申報為荔灣區第八批非遺,今年7月又通過「古鐘表修復技藝」非遺傳承人考核。而受新冠疫情影響停業的亨達鐘表(第十甫路店)今年6月也原址重開,「2023年荔灣區政府聯絡我,告訴我國家扶持老字號,希望能重開亨達」。周建和認為,今時今日鐘表維修較難帶動零售業,實體店又面臨市場變化,他只能努力為亨達爭取各類推廣以擴大知名度和官方支持,讓公眾知道鐘表維修手藝,「我們之前嘗試過直播帶貨,但效果不佳,未來會考慮透過互聯網宣傳、官方非遺平台和各類非遺活動等途徑推廣這行業」。

帶貨效差未灰心 爭網擴名聲

當年只因伯父從事手表零件加工,父親則一直鼓勵「要有一技傍身」,周建和才走入鐘表世界,沒想到就這樣與鐘表相伴大半輩子,也未想過自己會推動鐘表業走向公眾,更未想過成為非遺傳承人,「但現在我好高興,可以讓更多人看到鐘表行業的珍貴,看到鐘表維修手藝的不易,看到我們守護記憶的價值」。周建和的笑容中,這些努力和堅持何嘗不是為守護自己與鐘表的情懷。

(灣區人物)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灣區熱搜:見證改革開放後行業興盛 嘆今市場與傳承困境 (2025-10-06)

灣區熱搜:「每個鐘表都是微觀世界 每次維修如走鋼線」 (2025-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