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張欣宇:自動駕駛:香港不容錯過的AI產業明珠

【明報文章】上周六《明報》發表〈測試自動駕駛汽車 慎管風險穩妥推進〉社評,當中提出「對新技術的憂慮屬情理之中,惟毋須太過放大風險、對試驗創新科技過度戒慎恐懼」。筆者深感認同。
嚴密監管下 不必擔憂有顯著風險
事實上,目前在港推進的自動駕駛試驗項目,均須經過嚴格審批,測試規模和階段更是遵循「先易後難」原則。以啟德跑道區項目為例,測試僅涉及小量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車輛,並有職業司機全程於駕駛座位擔任安全員,可隨時接管車輛。因此在嚴密監管下,實在不必擔憂測試車輛會對測試路線的交通流暢與道路安全,構成顯著風險。從科學角度出發,完全可以基於自動駕駛測試車輛於當區的實際表現數據,再審慎評估擴大規模及推進更高階段測試的可行性,而非因噎廢食,直接否定香港參與新興科技應用和研發的機會。
技術層面而言,社會上存在疑慮認為香港環境密集、路窄車多,自動駕駛恐難適應。誠然,對初抵香港的人類駕駛員而言,熟習本地複雜路况,確有難度。然而這些人類所面對的挑戰,卻未必是AI(人工智能)駕駛系統的挑戰——對於依靠傳感器與先進算法的AI駕駛系統而言,道路的複雜性和狹窄性,並不構成其規劃和決策難度,因為無論是精細地圖數據還是實時道路「拓撲信息」,AI系統均能夠以遠超人腦的準確性和反應速度,精準分析處理。相反,香港道路設計規範統一、管理標準清晰、路權界定明確、快速路段比例較高、交通參與者的博弈場景相對較少,這些特質恰恰構成了對自動駕駛技術極為友善的測試及運行環境,堪稱在全球大城市中最具優勢。
港有獨特優勢 需把握寶貴機遇
自動駕駛表面是交通議題,實質則是不折不扣的創科產業,尤其近年其驅動核心已由傳統編程迭代為AI模型,正是被譽為「AI教父」的黃仁勳所指出的「physical AI」(實體人工智能)的典型應用場景,匯聚了最尖端的技術與頂尖人才,堪稱AI產業皇冠上的明珠。
香港是全球少數已為自動駕駛訂立完整法律框架、明確責任歸屬的司法管轄區之一。行政長官於政策層面亦明確表示將銳意發展AI產業,吸納匯聚相關人才。同時,本港正面對出行成本高昂、職業司機隊伍持續萎縮的現實挑戰。因此,自動駕駛無疑是香港具備獨特優勢去把握的寶貴發展機遇,極具潛力成為香港領先全球的一個重要創科領域。為此,實在值得社會各界摒棄過度疑慮,營造開放包容氛圍,支持這個關乎未來競爭力的技術,穩步邁出關鍵第一步。
作者是立法會(新界北)議員、工程師、香港新方向成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張欣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