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灣區熱搜:針游廿載念師恩 志當廣繡牽線人 建培育體系振非遺路 五方向「織出」傳承圖

發佈於

【明報專訊】「希望我離開前能把你們都培養成大師或傳承人,因為未來是你們的。」這句話,是非遺項目廣繡市級傳承人王新元的師父師娘對他的希冀,也是他現在對徒弟的盼望。從當兵握槍到繡郎拈針,當中轉折讓他與廣繡名家梁國興、吳玉珍夫婦相遇;在獨自浸淫廣繡世界近廿年後,王新元明白到恩師手中線織就了他的廣繡緣,今天輪到他將針線牽給有緣人,「這一根線終究是要傳下去的」。

孤身來廣 獲不問身分性別栽培

王新元出生於江西省九江市一個裁縫世家,受家庭影響,他自細便對刺繡感興趣,然而為了「證明自己是個男子漢」,高中畢業後毅然參軍赴新疆軍區當偵察兵。2001年退伍後,王新元孤身來到廣州,「當時人人都說廣州『遍地黃金』」,一腔壯志卻被現實當頭一棒,剛下火車行李被搶,全身上下只剩200元人民幣,流浪了半個月才找到一份保安工作,生活總算穩定下來。

原以為日子就此平淡過,一次街頭看到廣繡名家吳玉珍的作品,年少時對刺繡的熱愛被喚醒。王新元上門拜師,在佛山市工藝美術大師梁國興及吳玉珍夫婦門下學藝,2005年更毅然辭去保安工作,全身心投入廣繡中。

「那時身旁全是繡娘,我受很多質疑,但非常幸運,師父師娘並不以性別為限,也不因我是外地人而冷待,反而傾力栽培。」那段學習的日子,王新元廢寢忘餐,「有時候一抬頭才發現天都黑了」,但也換來繡技的突飛猛進,不僅自創圈圈針法、工字針法等,還在2010年開始成立公司及2011年創辦了聚元祥品牌,作品也多次登上國家級殿堂,2024年更受邀為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Sergio Mattarella)繡肖像。

家族經營外人難學 沒傳承或消失

成就愈大憂慮愈深,王新元開始問自己:「同為『四大名繡』,為何與其他繡派相比,廣繡發展日漸式微?」他意識到除了曾經戰亂導致很多繡廠解散、工藝失傳之外,更重要是傳承問題。長期以來廣繡多採用封閉的家族模式經營,傳內不傳外,外姓人外地人難以學習,像他那樣是少數;再加上缺乏與時代審美的融合與創新,年輕人興趣不足,市場逐漸邊緣化。他說:「蘇繡、湘繡的省級傳承人中已有不少90後,而廣繡省級傳承人平均年齡卻高達71歲。」

埋首繡架近廿年,王新元意識到如果沒有傳承,廣繡或許會在自己這一代消失。2019年經政府牽線,他結識國家級牙雕傳承人張明輝,開始思考如何建立完整的培養體系,一邊與各大名繡交流取經,一邊回憶往日恩師對他的栽培方式,一步步織出一幅關於「傳承」的繡圖。「我知道這是我下半輩子的使命——為廣繡培養傳承人,續上生命線。」王新元苦笑道:「那年我的頭髮一把一把地掉。」

公開招生建職教體系 吸殘障者留守婦女

王新元把這幅「傳承」圖濃縮成五條線:第一是面向全國公開招生,不論出身,只要願學都可報名,3個月考核及格即可入職;第二是職業教育體系化,建立「中專-大專-大學」的培養體系,「目前跟這3類學校都有合作,為孩子們提供念書以外的另一種選擇」。此外,王新元也格外關注被社會忽略的群體,因此第三及第四條線是針對殘障者的「標竿培養」和農村留守婦女的「訂單式培養」;而第五是文化出海,計劃在不同國家建立廣繡藝術館,吸引海外學員,並透過公司的海外事業部全球收徒。

這一路走來並不平坦,例如早期招生不收費,但很多學員見短期無回報便放棄,因此王新元把免費招生改為收取學費,學生可以作為短期課程的興趣班,也可以在真有心進一步深造時才成為學徒。同時他給正式學徒提供明確職業規劃,如技藝卓越者可走傳承人路線,10年內成為市、省級傳承人;有工藝基礎者可考工藝美術大師職稱;有設計背景的人則可轉入文創、品牌營銷等崗位。他反覆強調:「你不是單純來繡花,而是有一條完整的職路可走。」

王新元也曾想自掏腰包為有意的殘障者打開廣繡大門,奈何投入巨大,「投入了幾十萬,但我還有整個團隊要養,當時快喘不過氣了」,所以改為集中培養幾名標竿人物以帶動其他人。

考慮到農村留守婦女的情况,王新元會以最短時間教最簡單樣式,比如荔枝,「之後就可以把繡荔枝的訂單派給她們,讓她們既可照顧家庭,也有一份收入」。這幾年國家頻繁組織鄉村振興活動,這亦助推了王新元一把,「可以去到更多偏遠鄉村傳授」,現今已培養農村婦女近400人。

動漫航母也入題 廣繡不再只是古典

現時,這幅「傳承」圖的畫面是,工作室聚集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有尋夢的年輕人,有謀生計的母親,還有不向命運低頭的殘障者,「我在他們身上都看到了廣繡未來的可能」。王新元也在不斷突破題材,把動漫、航空母艦等現代元素帶進作品,讓廣繡不再只是博物館裏的古典藝術,而是活在當代生活的文化符號。他亦在編寫繡藝教材,希望未來把經驗引進更多學校。

夜深人靜時,王新元仍會坐在繡架前,親手完成作品最關鍵的細節:人物五官、牡丹花瓣上隱隱的水珠……絲線的一頭是恩師的「傳」,他則拈住針,把另一頭由徒弟來「承」,「我知道這條路還很長,但希望能在全球各地都看到廣繡的身影」。

明報記者 蔡宛均

(灣區人物)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灣區熱搜:從嘗試到長期發展 殘障學徒覓得歸屬 (2025-10-07)

灣區熱搜:非遺話你知:廣繡工精色艷 中西合璧 (2025-10-07)

灣區手記:傳承與新生/文:尚東美 (202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