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灣區手記:傳承與新生/文:尚東美

【明報專訊】因做「非遺工匠」聯絡了不少非遺傳承人,有年長的,也有年輕的,有一輩子專注於一門手藝,也有勇於嘗試「新活」。除了這兩天已刊出的兩名非遺傳承人,其實筆者還嘗試約訪一些新生代人物,不過他們的行程實在太滿,在全國各地飛來飛去。
例如有名「95後」自媒體博主,專注於全國各地學習非遺手藝,既在河南學過「打鐵花」,也在湖南學過「趕屍」(一種將客死異鄉者送回故土的習俗),最近才在雲南學習當地非遺項目「傣族緊那羅舞」(源於傣族神話中的神鳥形象,屬於節慶禮儀的一部分),真的「百足咁多爪」。雖然現在不少老一輩傳承人也開始嘗試用新媒體推廣,但像她這樣以「學習者+自媒體博主」身分不斷走進各種非遺的年輕人仍屬少數。
因工作了解到不同非遺項目,筆者也愈來愈感受到,非遺有時並不一定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實物,它也能是一門技藝、一種習俗,甚至是一段隱在日常裏的精神傳承。相較於可以被具象化、甚至能吃的產品型「非遺」,那些無形的、只存在於口耳之間或表演場合中的項目,可能更難被理解和傳承。雖然不知道冠上「非遺」名號是否能拯救這些可能消失的傳統文化與工藝,但不同年齡或背景的人都願意為此付出,用自己的方式去延續,筆者又感到也許「遙遠的印記」能在當代找到新的生命力。
文:尚東美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灣區熱搜:針游廿載念師恩 志當廣繡牽線人 建培育體系振非遺路 五方向「織出」傳承圖 (2025-10-07)
灣區熱搜:從嘗試到長期發展 殘障學徒覓得歸屬 (2025-10-07)
灣區熱搜:非遺話你知:廣繡工精色艷 中西合璧 (2025-1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