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多元導航:從《史迪仔》反思家庭

發佈於

【明報專訊】家庭,是我們成長的避風港,尤其在壓力沉重的都市生活中,家庭所承載的情感連結與支持功能顯得更為重要。近期觀看改編自2002年同名動畫的真人電影《史迪仔》,不禁引發我對家庭的深刻反思。

電影《史迪仔》中,來自外星文明的史迪仔與失去父母的小女孩妮露相遇相交,搞怪的相處之下,烘托出動人真摯的家庭情感。故事中,妮露在父母離世後不斷闖禍,令作為主要照顧者的姊姊蘭莉十分煩惱,這種照顧者的壓力與掙扎,在我的工作中亦屢見不鮮 。我曾接觸一個女孩,她經常擅自拿取父母的金錢,父母為孩子持續的不誠實行為感到十分困擾。深入了解後,我與女孩建立了信任關係,發現箇中原因是女孩想透過分享零食,以認識更多朋友。我將女孩的困惑與父母溝通,令他們更加理解女孩行為背後的需要及感受,慢慢引導女孩以合適的方法結交朋友,金錢問題迎刃而解。

藉挑戰式行為 表達內心困惑

電影中有一幕令人動容:妮露在晚上詢問姊姊蘭莉,她是否「好曳」。姊姊溫柔地回應:「你唔係曳,你只係……有時會做曳嘢。」透過這溫柔的溝通,妮露感到被接納與理解。現實中,當孩子在家庭面臨父母衝突或缺乏良好溝通時,往往會感受到強烈的不安與孤獨,進而以負面行為作為情緒的出口。我曾接到一個轉介個案,一名學生最近在學校有許多違規行為,如遲到、作弊,更經常夜歸。我和學生傾談後,得知他的父母正在處理離婚事宜,令他充滿不安及焦慮。當孩子缺乏適當的情緒管理技巧時,往往會藉由挑戰式行為來表達內心的混亂與困惑。這些行為背後,實則是一種對關愛與理解的渴求。

家庭形式改變 愛不變

現代社會家庭形態十分多元化,正如電影尾段時史迪仔感嘆:「佢哋係我屋企人,雖然人少仲唔多完整,但係好好㗎,係呀,好好㗎!」家庭的溫暖,不在於成員的多寡,而在於彼此之間是否願意溝通、理解與支持。以上述個案作例子,若家長能夠和孩子坦誠地討論家庭事情,定能一同承載過程中的不確定,讓孩子理解父母的決定。在家庭變遷的過程中,共享親職雖然充滿挑戰,但亦是建立新關係與信任的契機。作為家長,我們需先學習照顧自己的情緒與需要,然後才能以孩子的最佳利益為出發點,讓孩子知道——即使家庭形式改變,父母的愛與身分永遠不會改變。

在《史迪仔》電影中,主角家庭經歷了種種困境和考驗,最終通過家庭成員之間的理解、支持和愛,共同克服困難。「(夏威夷語)Ohana即係一家人,即係無人會畀人留低同被遺忘」,我深信家庭是一個共同成長、互相支持的地方,家庭成員之間的連結是無比堅固。在這個節奏急促、人際疏離的時代,讓我們一起回歸家庭,重拾家庭的價值。

文:戴彩雲(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4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是日情緒菜單:小茜的秘密花園 (2025-10-07)

感創航道:常識科拆科 混合模式「育素養」 (2025-10-07)

看得起遊戲:社區遊戲 照顧者第三空間 (2025-10-07)

A苗園圃:培育孩子同理心 (2025-10-07)

家庭有教.「追落後」的一代:情感篇 (202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