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A苗園圃:培育孩子同理心

發佈於

【明報專訊】最近跟教會年輕人參與中秋送暖活動,到附近屋邨上門探望長者,噓寒問暖,送上祝福;隔日與院校學生同為兒童癌病基金籌款,了解到患癌病童的需要及他們現有的醫療支援,師生共同完成一項慈善行活動。連續兩日的義工服務,令我想起以往透過義工服務給予家中兩兒關愛社區的機會,發展他們同理心的經驗。

透過服務孕育關愛之心

有好些年因工作需要,我要帶領學生為不同機構籌辦活動,周末或周日通常是活動舉行的熱門日子。要配合工作,又顧及親子,於是大兒子從小跟我穿梭各式各樣活動中。初時他以參加者身分體驗活動,例如在宣揚環保意識活動中參與二手物料DIY工作坊;在推動社會共融信息活動玩攤位遊戲。我會拜託學生向他介紹活動舉辦原因和當中意義,從而擴闊他的視野,引導他關心別人以至社會事,並嘗試建立其服務心志。學生以哥哥姐姐身分熱情招待,大兒子每次都感到被愛,樂在其中。在一個推廣花式足球的小型比賽上,大兒子主動協助哥哥姐姐佈置場地,將參賽者要使用的足球一個個排列好,更天真無邪地坐上評審席多出來的位置,足球界前輩都不禁「關照」他起來……那年,他應該是5歲吧,一顆服務的心漸漸孕育起來。

升上小學以後,大兒子參加了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的小義工發展計劃。由中心姑娘統籌,集結一班小學生的力量,為附近屋邨的一個嘉年華會策劃攤位活動,目的是宣揚不濫用公屋信息。我見大兒子在與其他小朋友合作、遊戲構思、獎罰規則訂立、攤位物資籌集、嘉年華會場地佈置,以及參加者秩序管理等各方面都積極投入,獲得中心姑娘讚賞。及後他又參加另一社區組織推出的回收麵包送暖計劃,見他每星期晚上到指定的麵包店回收當天未售出但仍可食用的麵包;又見他細心地將回收麵包分類及包裝好,再轉送給社區內有需要的長者及拾荒者。他在麵包轉贈時,我在旁支持,並感受到他真切看見他人需要的眼光。

同理心可以後天發展

自閉症譜系障礙孩子先天普遍缺乏同理心,但不等於完全沒有,後天也可以逐步發展理解和關心他人的能力。平時跟大兒子閒聊,我會借機會分享自己如何看見學生的需要,如何盡力引導他們跨過困難,過程中不忘問問他意見及感受。已是高中生的大兒子,參加了學校與自願團體合辦的義補行動,在過去一年,他每逢周六都會回校照顧幾個深水埗區小學生,除教他們做功課,也特別關心那些看似有心事的;他會帶他們走出課室,到球場走走圈或打打球散心,也會跟他們聊喜歡的話題……見他們精神起來以後,才再陪伴繼續做功課、溫習默書及預備小測驗等。

上網搜尋有關同理心的定義,結果人工智慧告訴我:「同理心是指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客觀理解他人的內心感受和情緒,並將這種理解傳達給對方的一種溝通方式。它也被稱為『將心比心』或『設身處地』。 」當成年人控訴新一代孩子太自我中心,不懂體諒別人之時,我們有否先想想:「孩子的思維與行為,有多少個不受父母影響的?」但願父母都以身作則,生活中主動去體恤不同人的需要,為培育有同理心的下一代努力!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4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是日情緒菜單:小茜的秘密花園 (2025-10-07)

感創航道:常識科拆科 混合模式「育素養」 (2025-10-07)

看得起遊戲:社區遊戲 照顧者第三空間 (2025-10-07)

多元導航:從《史迪仔》反思家庭 (2025-10-07)

家庭有教.「追落後」的一代:情感篇 (202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