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暑假印尼義教牛津交流 醫科生:抽時間做熱誠事

【明報專訊】一個暑假,你可以完成什麼?中大三年級醫科生吳品諭(Brian)說,他曾在同一個暑假先到印尼教當地小孩包紮,再到英國牛津大學交流,回港出書,然後當醫學院院會的會長,為新生辦迎新營……在很多人眼中,醫科生的生活離不開埋首苦幹、每天溫習一疊疊課堂筆記,Brian卻說不希望被體制「框死」,認為醫療是一門科學,亦依賴人文精神,期望參與不同活動,了解社會真正需要,日後做個以「患者為本」的醫生。
不想被體制「框死」 冀跳出舒適圈
Brian畢業於傳統名校喇沙書院,中學修讀物理、化學、生物和數學M2,兩年前中學文憑試(DSE)考獲7科45分(滿分49)成績。他說自己喜歡幫人,加上醫科有很多未知領域等待發掘,故希望入讀中大醫科。
他笑言想過無悔的大學生活,一年級起便積極參與不同活動,包括擔任醫學院院會的會長、參與海外交流等。他憶述去年暑假到印尼城市棉蘭(Medan)當義工一星期,為當地學生及家庭做健康檢查、教授基本急救、包紮等知識,十分難忘;當日跟當地小孩臨別之際,他坐上車準備離去,有小孩仍追在車後、面露笑容道別,令他感觸為何他們的心靈會如此富足。
他說以前並不了解落後地區的生活狀况,做義工後有「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感悟。他在同一暑假亦到牛津交流一周,其後將兩地經歷寫成英文書。
Brian說很多人認為醫科生很忙、無暇發展興趣,但其實不然,「時間要抽出嚟一定抽到,特別係做一啲自己有熱誠嘅事」。他說醫療體系像個「大齒輪」,一直希望能跨出舒適圈,了解自己如何做更多。Brian對神經科有興趣,亦有志於創科,盼日後工作能結合兩者,幫助更多人。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中大醫科課程改 首兩年倡副修、社服 6年分成3階段 下學年採用「擴學生視野」 (2025-1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