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鄧飛:以課程優化築根基:高中兩史科改革的雙重價值

發佈於

【明報文章】教育局早前公布高中中國歷史科與歷史科優化課程框架,不僅是對課程體系的一次深度升級,更是回應教育本質、契合時代需求的重要舉措。這項擬於2027/28學年推行的改革,從減輕學生負擔與強化身分認同兩大核心出發,為高中歷史教育注入新活力,既令學習回歸輕鬆高效的本真,也讓學生在歷史脈絡中築牢家國情懷,可謂兼具現實意義與長遠價值。

雙管齊下 為學生「鬆綁」

從減輕學生學習與考試負擔來看,這次改革可謂精準擊中當前歷史學習的痛點。自2009年施行以來,兩科課程已超過16年未調整,內容重疊、缺乏連貫性,學生需記憶大量零碎知識,形成沉重壓力。以中史科為例,過去偏重政治史,忽視經濟、文化等層面,學生難以形成系統化認知;歷史科則與其他學科或自身章節重複。優化方案針對內容與評核雙管齊下,為學生「鬆綁」。

在課程內容上,兩科均強化與初中課程的銜接,既避免知識斷層,亦減少重複學習。中史科由「重政治」,拓展至必修部分實現「古今並重」,涵蓋經濟、文化、科技、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等,學生能夠在均衡課題中掌握完整發展脈絡。歷史科則以宏觀角度整合課題,幫助學生理解近現代世界史與國家歷史的互動關係。兩科的選修部分則更具彈性,讓學生按興趣選擇,減少強制學習所帶來的壓力。

評核機制的優化更是減負關鍵。早於2024年,當局已率先提出優化中史科考評策略,允許學生自2026年起僅應考卷一(必修部分,佔總分70%),不應考卷二(選修部分,佔總分30%),直接減少考試內容。這次全面優化亦更新評核模式,題型更貼合課程核心目標,兼顧廣度與深度,取代過去艱深或偏頗的試題,讓考試回歸檢測學習成效的本質。

貫通古今 築牢家國情懷

這次改革不止減負,更巧妙地提升了愛國教育價值。早於2020年,課程檢討專責小組便提出「為學生創造空間,照顧學生多樣性」。是次優化延續此理念,通過完整呈現國家歷史脈絡,特別是近年發展與現代史脈絡,讓學生在知識中自然培養國民身分認同。

中史科的優化,也突破了「碎片化」的歷史認知,真正走進中國從古代到現代的完整發展歷程。從古代文化與科技,到國家近年發展概况,讓學生看到中國在現代化進程裏的努力和成就。例如於經濟領域,學生可了解中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及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奇蹟;於科技領域,可認識「兩彈一星」、高鐵、5G等現代科技成就與古代四大發明的傳承關係。這種「古今貫通」的學習,不僅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延續性,更能夠令他們理解國家發展的艱辛與輝煌,從而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

轉化學習動機 形成良性循環

歷史科則從世界視角,強化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突顯中國在近現代世界史裏的角色與貢獻,例如如何以抗日戰爭影響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新中國如何逐步走向國際舞台,及當今參與「一帶一路」和全球減貧。此設計既拓展學生的全球視野,也讓他們深刻認識中國的國際地位與責任,從而堅定自身的國民身分認同。

優化高中中國歷史科/歷史科課程工作小組,匯聚專家、校長、教師意見,確保課程「以學生為本」,既專業又貼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減負能夠讓學生以輕鬆心態投入學習,更容易接受課程中的價值引導;而身分認同的培養,又能將學習動機從「要我學」轉為「我要學」,提升效率,形成良性循環。

高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兩史科的改革,可謂恰逢其時。這些改革方向與今年施政報告裏「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日常學與教」的目標相呼應,從而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當2027/28學年全面推行改革後,我們有理由相信,本港高中學生將在更高效、更有意義的歷史學習中,既收穫知識的成長,也培育起深厚家國情懷與堅定的國民身分認同,成為兼具中華文化素養與世界視野的時代新人,為香港長遠發展與國家繁榮富強注入新力量。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教聯會副會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鄧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