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走進「屠房」、廢校、蘑菇群 愛知縣尋末世共生可能

【明報專訊】劫灰之下,有看見玫瑰叢生的可能?氣候日見極端,各地衝突四起,由Hoor Al Qasimi擔任策展總監的2025年愛知三年展,以A Time Between Ashes and Roses為題,邀請來自22個國家及地區的62名藝術家,展品散落愛知縣名古屋、瀨戶市多個地點,探討在毁滅與重生之間,人類跟人類,還有人類與自然之間共存的可能。
1967年爆發第3次以阿戰爭後,阿拉伯詩人阿多尼斯(Adunis)寫下A Time Between Ashes and Roses。眼下加沙局勢嚴峻,以此詩作為本屆愛知三年展的主題,彷彿也讓展覽成為歷史時刻的鏡像。Hoor說受邀策展時,希望思考影響所有人的全球議題,由是想到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僅是環境破壞,還有導致生態破壞的重大問題——戰爭、殖民等」,以及之後會怎樣重生。
以詩為展名,Hoor認為詩能夠牽動人的情感,而三年展本身意在觸及兩種極端狀况:一端是與土地深切連結的動植物及人類共生的想像,另一端是「像Mad Max那類的末世景象」,將戰爭、殖民與生態崩壞等議題並置,以探問人如何生活於這兩個時刻之間。
白化珊瑚、殘次玫瑰 揭示靜默的暴力
展覽場地分散在多個地點,除了位於名古屋市的愛知藝術文化中心外,還包括瀨戶市內、被自然環繞的愛知縣陶瓷美術館,以及一系列非典型場地,如採石場、廢校等,各自呈現着人類與自然、歷史、暴力之間的張力。
Hoor形容,愛知藝術文化中心像「拼圖」——大量扶手電梯與窗外來往人相互交織,需要找出能在高流動的空間中「不被淹沒」的作品,呈現城市流動與白盒的動線。甫進B1層,迎面可見久保寬子以大藍色帆布製作的《青い四つの手を持つ獅子》自高處垂落;繞到角落可見札本彩子的《いのちの食べかた》,像似牛屍的雕塑如在肉檔般被掛起陳列,放在地上的白瓷牛頭換個角度一看,斷面如似肉質,走近像從展覽空間掉進讓人不安的白色屠房。拾級而上,前身為餐廳的2樓空間,放着巴勒斯坦藝術家Mirna Bamieh作品Bitter Things: In the Name of an Orange,以雅法橙為引,揭示巴勒斯坦橙農被逐出果園的離散歷史,它與仿照辣椒、蒜頭等香料製作的裝置作品Sour Cords一同放在廚房這個特殊場域,以食物的語彙將記憶與土地具體化,使觀者在味覺與日常經驗的想像中理解歷史的傷痕。
走進10樓主展場,Mulyana的作品Between Currents and Bloom以編織呈現的水下景觀,從色彩鮮豔逐漸走向蒼白,暗示珊瑚白化與海洋死亡的過程。而往下走到8樓,John Akomfrah在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委託影像作品Vertigo Sea既談北極熊捕獵,也談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歷史,配合旁邊是恒さくら關於捕鯨的裝置作品《白華のあと、私たちの足下に眠る鯨を呼び覚ます》,將各種海洋暴力的殘影連在一起。
深海之上,人類所據的陸地同樣有種種暴力,一支美麗玫瑰背後是氣候、土壤的反覆試驗,還有因此被淘汰的無數批「殘次品」。塞浦路斯藝術家Christodoulos Panayiotou將被丟棄的玫瑰栽在中庭,創造了Jardin des refuses,談孕育完美背後這種靜默而暴力的過程。
陶瓷作品對話自然
坐落於瀨戶市庭園與森林之間的愛知縣陶瓷美術館,以物質與自然為核心,形成互補卻不重疊的對話。展覽空間被自然簇擁,Hoor希望用陶瓷與土地連結起來,在沉靜的自然語境中,讓觀眾體驗材料如何記錄人類活動與環境。展場如是自地下層向上延伸出梯度式的敘事:地下層放有美國藝術家Simone Leigh的3件裝置作品,引領觀眾走入自然、歷史與陶瓷交織的敘事;而1樓陶藝家西條茜大型陶瓷作品The Pomegranate of Sisyphus置於落地窗前,讓物件、建築與自然形成對話,構成一抹獨特的景觀。沿路行至通道空間,Simone Fattal大小不一的陶瓷蘑菇群像立於道中,Hoor說「蘑菇象徵更新、重生與抵抗」,與一旁畫家永沢碧衣畫作中,美麗山景與巨熊體態混和的畫面,共同構成非人類敘事的多重層次。
廢校、採石場變展場 扣連現實生存處境
三年展一如往常,將展覽從白盒子擴展到城中不同角落,如瀨戶北邊有Adrián Villar Rojas設置在廢校的裝置作品Terrestrial Poems,在Hoor看來因收生不足而關閉的校園,有着「反烏托邦式」荒蕪,喚起觀者對日本少子化的聯想,也和人類生存處境連結;另一處仍在運作的採石場,則放置着Robert Andrew作品Language in Buru,觀賞展品的同時工人在另一邊工作,將藝術置於現實生產脈絡,會否帶來對城市的另一重反思?
藝團表演回應殖民歷史
在地發生的不止散置各處的展品,還有一系列表演項目。藝術團體Black Grace作品Paradise Rumor以編舞呈現殖民歷史在太平洋島嶼抹上的疤痕,「殖民者將島嶼想像為天堂,卻令島上的歷史變得相當暴力──傳教士殺害原住民、強迫改變信仰或勞動」,Hoor如是道。另有AKN PROJECT劇場作品《喜劇「人類館」》以1903年大阪內國勸業博覽會中將愛努民族、沖繩縣民當作物件「展示」的「人類館事件」,回顧沖繩被佔領等地緣議題,對歷史傷痕作出回應。而前瞻未來,由肢體障礙者組成的劇團「態変」,也以作品BRAIN探問AI與身體政治的交會,科技急速發展的近未來,人性是什麼?
在名古屋與瀬戶之間來回,穿梭花園、白盒與採石場,從蘑菇森林、編織珊瑚到現場,灰燼與玫瑰之間除了毁滅或美景,尚有對戰爭、殖民、勞動與自然的思考。而在暴力與再生往來,或許能夠去感受、去記憶,也去想像一種不同的未來。
愛知三年展2025:A Time Between Ashes and Roses
(灰と薔薇のあいまに)
日期:即日至11月30日
主展館:愛知縣名古屋市東區東櫻一丁目13番2號愛知藝術文化中心
詳情:aichitriennale.jp/en
文:鍾卓言
設計:賴雋旼
編輯:梁曉菲
[開眼 一場show一次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