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中外科技洪流融於藝 「分裂時代」思「保持在線」

發佈於

【明報專訊】讀到此處的你,還記不記得2008年的自己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關注些什麼?記憶中想必留有北京奧運的痕迹,「布殊、胡錦濤、普京一起坐在鳥巢看開幕式,這個場景我們再也無法想像」,大館當代美術館藝術主管皮力說。

大館新展「保持在線:2008年後的藝術與中國」拉開序幕,首章「保持在線:雲中遊蕩」日前開展。技術高度發達、世界四分五裂,遊蕩在資訊泡沫、人工智能、互聯網社群之中,可以見到怎樣的藝術,怎樣的中國?

2008代表全球化高峰 亦是世界轉折點

透過科技與藝術回看當代中國變遷,為何從2008年開始?擔任展覽策展人的皮力說,2008年「代表了全球化的高峰,每個人都對全球化感到樂觀」。2008年之後,從北京到香港再到世界各地,貿易戰、地緣政治、社會運動、新冠疫情……「社會動盪遍及全球,所有事情都改變了」——「所以我們選擇2008年,那是世界乃至社會高度分裂的轉折點」。

分裂開始前,讓我們先「保持在線」。展覽英文名是「Stay Connected」,皮力解釋,「Stay connected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說法。當你說『stay connected』,通常意味着你必須說再見,必須和某人分開。Stay connected,是一個願望,你希望我們繼續保持聯繫」。世界高度分裂,儘管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交通網絡四通八達,仍要同「地球村」的美好想像說再見;想像破滅時,心中不免祈禱「stay connected」,「我們仍然抱有希望,我們希望在文化上、政治上、情感上能夠保持連接」。

信息繭房消磨意義 技術背後或藏偏見

保持在線吧,儘管我們被困在不同的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中。演算法、大數據,浸在互聯網的汪洋大海中,身邊流動的卻總是與自己觀點相符的資訊,既有印象不斷加深甚至被當做主流意見,觀點也愈發封閉。展覽第一章節「訊息繭房」中,有常駐北京的藝術家關小作品《紀錄片:從國家地理到BBC》。3張蛇皮照片放大成背景,前景有古建築複製品、相機鏡頭、三腳架,「不同物件背後,本來有各自的文化和在地意義;在互聯網時代下,所有東西卻變成了電腦中的形象」,展覽另一策展人郭瑛說,當人們透過互聯網瀏覽信息時,「這些形象本來代表的民族性、背後的文化,可能已經被消磨了」。

走出信息繭房,迎來「技術洪流」。遠遠見到一條柱,柱上屏幕寫着「香港」;走近細看,原來是(1)中國國家氣象局、(2)英國氣象局與微軟合作的天氣系統AruzeWeather,以及(3)通過氣象站、衛星及雷達等不同技術監測天氣的OpenWeather,3個不同系統顯示的實時香港天氣。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不同系統,竟顯示出不同的溫度、濕度與風速。這是藝術家郭城的作品《天氣塊報》,他通過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獲取不同系統的天氣數據,呈現在一塊屏幕中。郭瑛由此聯想到技術背後的偏見——作為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資料庫,區塊鏈上的數據被視作「公平與可信」,然而數據本身是否足夠客觀?通過技術,將偏頗的數據永久記錄,又會否令偏見加劇?

有人置身隱秘聯繫 有人想被機械帶着走

互聯網擴散至宇宙的年代,太空船已經可以自由行走在月球背面,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變得愈發遙遠。展覽「寄生之欲」章節,討論數碼時代之下人類如何隱藏與表達欲望。藝術家張移北帶來委約作品《清晰,金黃,呼喚著》,拆掉場館內冷氣機排氣口的擋風板,換上青銅雕成的水喉與植物。「將手放在水喉和植物下,可以感受到風。」張移北提示。在她眼中,伴隨城市化建設,人們紛紛搬上高樓,鄰里之間關係淡漠,「但仍然有些隱秘的聯繫,把人和人串起來,例如水管、電線,把整個城市的人都連接在一起」。她補充,互聯網也是一種隱秘的聯繫,「人與人之間或許沒有那麼多接觸,但是因為網絡的關係,志同道合的人會更緊密地聯繫起來」。

網絡將人與人連接,早已不是新鮮事;兒時看過的科幻動畫中人與機械的連接,在當下也屬常見。展覽「機械失能」章節聚焦技術主導與智能機械帶來的隱憂,香港藝術家黃潔宜帶來作品《機器人帶我回家》,飛機座位、電子熒幕,砌成如同卡拉OK的空間。黃潔宜分享,她曾參觀訓練火車自動駕駛的工廠,見司機坐在車上,手卻不用放上駕駛盤,令她想起許多兒時看過的動畫,「比如高達,大家都想進入機械中,控制機械;但現在,大家卻想要被機械帶着走」。

玻璃房中臂掃液無止境 解構現代生活

旁邊是一間玻璃房,房內的機械手臂揮舞着橡膠刮刀,反覆將地上的深紅色液體掃向自己。機械臂的揮舞沒有固定方向,液體流動更是隨性,場面猶如嗜血的機械怪物正失控——失控的怪獸被困在「可控」的玻璃房中;房外的觀眾置身「可控」的安全範圍,卻難以自控投去獵奇目光,房內房外,機械與人,到底是誰可控,誰又失控?這是古根漢美術館委約藝術團體孫原&彭禹創作的《難自禁》(Can’t help myself),作品曾在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展出,今次為首次在亞洲亮相。曾有人形容《難自禁》中的機械臂如同西西弗斯,永無止境地清掃永遠無法控制的液體,「這是一種非常具有象徵性的方式,解構了現代生活的許多方面,比如關於自主權與控制」,皮力說。他說,展覽不僅是討論科技、藝術,或是中國,而是通過這些視角來反思,「審視我們這個時代普遍的人類處境——透過藝術與科技,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新處境如何引起社會變化,互聯網又如何重塑了人與人的連接與理解」。

保持在線:雲中遊蕩

日期:即日至2026年1月4日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7:00(周二至日)

地點:中環荷李活道10號大館賽馬會藝方及F倉

詳情:bit.ly/4ntJAyD

文:王梓萌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數碼跨界]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漫畫‧藝文士多 #002 (202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