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滬學者:引進Tesla成就上海臨港片區 論北都發展 倡大學城向牛津哈佛招手

發佈於

【明報專訊】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工聯會支持成立的智庫「治港新政」昨日舉辦論壇討論北都發展。發展局長甯漢豪致辭時稱,會利用好北都新開發的土地發展產業,包括創新科技、教育及其他高增值高端產業。有上海學者在會上提出,北都應參考上海臨港片區引進一些標誌性、世界性的項目,舉例上海引進了特斯拉(Tesla)超級工廠,令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發展;又建議北都發展大學城努力引進牛津、劍橋或哈佛等名校建分校,「只要有一家來建分校,北都大學城就成功了」。

甯漢豪稱,北都將提供3000多公頃新發展土地,當局會藉着毗鄰廣東省的地利優勢,善用土地發展產業。她說,上海臨港片區有自己政策,透過優化技術、教育及醫療等配套,為高端人才提供各種優惠及服務,本港北都明年亦會有專屬法例,規管及便利指定地區的跨境要素流通,當局並會制定促進產業及投資的「優惠政策包」。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滬港澳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表示,未來北都發展可參考上海臨港片區經驗,當地引進了Tesla超級工廠,為Tesla首間美國以外的工廠,建議北都一定要引進至少一項同類的世界級項目,「沒有世界級項目,你的開發在全球的吸引力也沒有」。

張建說,上海臨港當年為了在一年內引進Tesla,改了當地很多法律規定,甚至改造了當區的水系流向、橋樑道路,土地廠房完全免費,且為相關人員提供具備家電、可「拎包入住」的房屋。張稱,引進Tesla後,寧德時代新能源汽車產業鏈200多家企業全都集聚到臨港,帶動了國家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

張建:融入國際大局比國家大局更重要

高才只吸內地人對國家不利

張建又同意北都發展大學城,舉例深圳當年改革開放後只有一所深圳大學,但深圳近10年「挖」了一大批名校到當地開分校,包括本港中大、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倡北都亦努力引進牛津、劍橋、哈佛、史丹福等世界一流名校。

張建形容,香港融入國際大局,比融入國家大局更重要,對香港最有利,對國家亦最有意義,故未來北都應聚焦吸引國際人才。他慨嘆目前本港高才通政策似乎只引入了內地人才,其實對國家不利,因人才沒有「增量」,只是「存量」在流動,認為特區政府應「去歐洲、美國搞些人才來,不是把上海、杭州、廣州的搞到這裏來」。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