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中醫內外兼治運動創傷 豈止「跌打」咁簡單

【明報專訊】由粵港澳三地承辦的第15屆全運會將在下月開幕。在體壇盛事氛圍下,勢必會提高市民運動的意識。不過運動難免會有傷患,如果不幸在運動時受傷,適當處理可以減輕傷勢、紓緩不適和幫助恢復。處理運動創傷是中醫骨傷科其中一項專長。
中醫骨傷科內容涵蓋骨傷、筋傷、骨病,已有過千年歷史。治療骨折、關節脫位、傷筋、勞損或退化引起的筋骨關節疾病,以至骨結核、骨腫瘤等,以及因暴力損傷引起臟腑氣血失調(損傷內證),都是骨傷科的範疇,遠較一般「跌打」的概念廣闊。中醫骨傷科的治療方式亦不止是塗藥酒、外敷膏藥、推拿手法整復,內服中藥和針灸亦不時會用上。
多氣血瘀滯 經絡不通
常見運動創傷儘管受傷部位不同,但性質多為肌肉扭傷、韌帶撕裂、軟組織損傷、關節脫位及骨折,按發病經過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創傷為突發事故,多由於暴力令筋骨關節受傷。慢性創傷為持續積損,多由於運動時姿勢或動作不正確,造成慢性疲勞,日久傷及筋骨。
中醫認為受傷機理多有氣血瘀滯,經絡不通的因素,故傷患處容易出現腫脹、瘀青、疼痛及功能障礙。在診治骨傷科病症時,應該先了解受傷機理,評估傷勢,最重要是正確地診斷傷患,再決定後續治療方案。如果判斷有偏差,造成誤診或漏診,都會對治療果效和預後有不良影響。
初期勿溫灸拔罐 方藥理氣逐瘀
萬一不幸在運動時突然受傷,應該即時停止運動,並根據RICE急救原則處理傷患,即休息(Rest)、冰敷(Ice)、加壓(Compression)及抬高患處(Elevation),以避免傷勢惡化、減輕腫脹出血、紓緩痛楚。在受傷初期氣血瘀阻、經絡阻塞,故不宜強力按摩、熱敷、溫灸、拔罐,以免加重傷勢和不適。對於損傷初期有瘀者,宜理氣、逐瘀、攻下,常用方藥包括桃核承氣湯、大成湯、順氣活血湯、大黃、蘇木、桃仁、紅花等,可配合外用藥膏或跌打膏藥如雙柏散等。中醫理論有通過苦寒瀉下以攻逐瘀血的特色,也認為保持大便暢通對消退瘀腫有幫助,然而在臨牀應用時要顧護正氣,虛人慎用。
腫脹減退 可針灸和手法理筋
在損傷急性期過後,患處腫脹、疼痛逐漸穩定,身體開始進入康復階段。在治療方面除繼續活血祛瘀行氣外,可以陸續加入扶正的元素,以和營生新、舒筋活絡、接骨續筋,促進恢復。當腫脹開始減退時,可逐步以熱敷取代冰敷,並視乎身體狀態作小幅度的功能鍛煉。中藥治療着重行氣、活血、通絡,常用方藥如續骨活血湯、舒筋活血湯、當歸尾、續斷、骨碎補等。針灸和手法理筋也可在此階段應用,但要注意應由輕手法開始,視恢復進度逐步加強,不可冒進。
忌把「不痛」和「能動」視為痊癒
當運動創傷逐步康復,雖然患處的疼痛、瘀腫顯著減輕,活動功能亦逐步恢復,但千萬不能忽視扶正和功能鍛煉,不可把「不痛」和「能動」視為已經痊癒而停止復健。對於筋骨損傷初癒者,由於癒合處仍較脆弱,軟組織的彈性和功能仍未完全恢復,如錯過時機忽視康復鍛煉,日後容易留下後遺症,如麻痹、關節繃緊,造成舊患,增加再次受傷的風險。
俗語說「傷筋動骨一百天」,筋骨損傷康復期普遍需要3個月或更長,在復康期間中醫調治方向為補益氣血、補益脾腎、強筋壯骨,常用方藥包括八珍湯、補中益氣湯、獨活寄生湯、黃芪、當歸、杜仲等。針刺、溫灸、熱敷、推拿、適度伸展等亦有助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幫助康復。傷患處的功能鍛煉主要包括增強肌肉力量及耐力,改善軟組織韌性,維持關節穩定,增加骨骼強度等,建議要持之以恆鍛煉,以邁向完全康復。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養生食療:補益肝腎強健筋骨 (2025-10-13)
知多啲:急性筋骨受傷宜戒酸 (2025-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