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邱勇:正視罕病患者的呼聲 讓曙光照進生命

發佈於

【明報文章】香港的醫療體系,一直是這座城市引以為傲的基石。但是,當我們走進罕見疾病患者的家庭,卻可以察覺這座基石上,刻劃着一道難以忽視的裂痕。今年9月底,一群患有軟骨發育不全症(achondroplasia)的兒童及其家人,在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協助下舉行記者會,呼籲醫院管理局將創新藥物納入藥物名冊及安全網,為他們帶來「一線生機」。

軟骨發育不全症,是一種因基因突變導致的骨骼發育異常疾病,約每1.5萬至4萬名新生嬰兒中便有一例。患者四肢較短,身材明顯矮小,日常如廁、洗手、上下交通工具等基本活動,皆需倚賴他人或輔助工具協助,生活充滿挑戰。

過去,此症被視為不治之症,僅能夠透過肢體延長手術,緩解身高帶來的不便;然而手術過程漫長且痛苦,亦無法預防其他臨牀併發症。患者與家屬長期冀盼非侵入性的治療出現。

隨着科學進展,針對軟骨發育不全症的創新藥物如「伏索利肽」(Vosoritide),已相繼問世。該藥物於2021年在歐美獲准使用,並於今年9月獲香港衛生署註冊。「伏索利肽」能夠激活骨骼生長信號通路,改善兒童身高發展,降低併發症風險。

可是,曙光卻未能真正照亮患者的生活。「伏索利肽」每劑藥費高達數萬元,年費逾170萬元,一般家庭難以負擔。由於未被納入醫管局藥物安全網,許多家庭陷入「有望治癒卻無力負擔」的困境。這道曙光似乎難以穿透香港醫療體系的層層評估,照亮患者心中的黑夜。

罕見疾病欠定義 政策支援步履蹣跚

罕見疾病的定義,因地區而異。例如,美國定義為患病人數少於20萬,歐洲則為每1萬人中少於5人罹患。不過,香港特區政府至今未對「罕見病」給予官方定義,反映對患者權益的模糊態度。香港罕見疾病聯盟曾經指出,正名是政策制訂的第一步;若拒絕與國際接軌,後續的藥物審批與資源投放將難以推進。

此外,香港罕見病確診過程漫長,患者往往輾轉於多個專科之間,仍難以得到明確診斷。公營醫療體系缺乏整合性的治療計劃,治療過程零碎化。以軟骨發育不全症為例,患者需跨專科協調,包括骨科、內科、神經外科、呼吸科、耳鼻喉科等,方能提供全面且個人化的醫療照護、提升療效,並降低再入院率。

無可置疑,軟骨發育不全症是發生機率較低的疾病,惟這並不代表我們毋須特別關注那些患者。筆者的女兒也患有罕見骨骼疾病(註1),因此十分了解這些病童要經歷什麼苦楚、了解他們父母要做什麼艱難的抉擇。不少抉擇是「不能拖」的,一旦錯過干預的黃金時機,脊柱變形、腦積水等可怕的併發症,將如影隨形,伴隨孩子終生,屆時整個家庭與社會所要背負的長期醫療代價,只會更加沉重。但是,所謂的「干預」,多數意味着必須將孩子推向手術台。對父母而言,每一次在手術同意書上簽下名字,都是一場將孩子的命運交給未知的豪賭,手中心裏,皆是千斤之重。

「健康公平」的悖論:

當「平等」成為「不平等」的藉口

公共衛生倫理學者Norman Daniels提出「健康公平的多元性」(註2),強調健康不僅是生理狀態,更涵蓋心理、情感與社交等多重層面。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若接受肢體延長手術,除承受極大痛苦,也往往需要長期停學,影響學業與社交;倘手術之後出現併發症,家人更得四處奔波。「伏索利肽」的出現,能夠令患者免受身心煎熬,其效益遠超生理層面。

若醫管局對藥物資助的評估,僅聚焦於「每厘米身高成本」,而忽略其減少手術需求、提升生活品質的綜合效益,此種狹隘的成本效益觀,恰與香港政府1974年《香港醫務衛生服務的進一步發展》白皮書中,確保每個市民都能夠得到足夠的醫療治療、不會因為缺乏經濟能力而受到影響的初衷相悖。

「成本效益」往往就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切斷了罕見病患者的最後希望。將需要特殊幫助的群體與普通患者置於同一天平上,這種「平等」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平等。想像一個畫面:於洶湧的急流裏,有人天生擁有救生衣,有人卻只能夠徒手掙扎;此時,若我們堅持「每人只能夠得到同樣的幫助」,結果會是如何?真正的公平,不是給所有人相同的工具,而是給每個人同等的生存機會。

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需要的不是特殊待遇,而是平等的生存權利。當一種藥物能夠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讓他可以免於反覆接受痛苦手術,這種選擇的權利,不應被冰冷的「成本效益」計算所剝奪。

生命的價值,從來不是數學公式所能夠衡量。一個孩子的笑聲、一個家庭的重擔減輕、一個人尊嚴的維護,皆應納入我們的考量。

特事特辦模式 難成常態

若藥物資助評估體系僅如一台只會看數字的計算機,又如何解決需要用心感受的難題?病人爭取政府加快註冊或資助罕見病藥物的事件,時有所聞,「伏索利肽」並非孤例。讀者或許還記得,前特首林鄭月娥任內,脊髓肌肉萎縮症(SMA)患者周佩珊花近4個月,憑兩根指頭寫下百頁陳情書,親赴特首辦公室請願,促請政府引入治療藥物。當時政府「特事特辦」,與藥廠達成協議,透過特別用藥計劃讓最嚴重的患者免費用藥,最終該藥物於2018年完成註冊,並納入關愛基金資助範圍。

然而,這種「特事特辦」模式,僅能協助少數患者。在缺乏全面罕見病支援政策之下,新藥需過五關斬六將,方能夠納入安全網。一般罕見病藥物從註冊到納入安全網,需時3至4年,甚或更久。香港自詡國際都會,惟在罕見病用藥可及性上,卻遠遜於周邊地區。中國內地自2018年制定《第一批罕見病目錄》以來,已經納入207種罕見病,以加強疾病管理、提升診療水平。於日本及韓國,根據醫療保險或國民健康保險制度,病人使用獲准在市場銷售的罕見病藥物,可獲發還全部或部分藥費。

「伏索利肽」在患者生長板閉合前使用,效果最為理想。因此,加快審批新藥納入本港醫療安全網,實刻不容緩。否則,香港的病患家庭只能在等待中,眼睜睜看着孩子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結語:選擇希望,選擇善良

香港若欲發展為宜居、吸引人才匯聚的國際都會,必須證明這座城市不僅有高度,更有溫度。當一個家庭從孩子確診軟骨發育不全症開始,踏上漫漫長路;當一個孩子因身材矮小而承受異樣目光;當一個孩子因手術飽受身心摧殘——這份「不常見」,對患者與家人而言,卻是百分之百的人生。

繼續漠視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的呼聲,猶如在暴風雨中緊掩雙眼,以為這樣風雨便會停止。殊不知,在這閉目之間,多少家庭的希望正悄然流逝。站在醫療革新的十字路口,香港面對的選擇很簡單:是繼續以冰冷的數字定義生命,還是開始以溫暖的雙手托起希望?

註1:筆者的女兒並非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但她在出生後被診斷發現有新型基因突變,該突異同樣影響骨骼生長。

註2:可參閱Daniels, N. (1985). Just Health Ca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是嶺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