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何濼生:產業政策的理論和手段(下):補貼產業行得通嗎?

【明報文章】國際間流行的說法,是補貼產業並不可取,因為違反公平競爭。世界貿易組織(WTO)也會反對補貼出口和藉以推行進口替代的補貼,理由是直接增加本土產業的競爭力,因此會扭曲國際貿易,並不公道。
若有界外效益 補貼並無不可
筆者對政府補貼產業或任何私人市場活動的看法,十分簡單:如果有經濟活動足以帶來界外效益,即有社會利益溢外,補貼並無不可。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創「新結構經濟學」理論,指出國際貿易按比較優勢進行,十分合理。然而他更指出:比較優勢並非固定不變。事實上隨着經濟發展,生產要素的禀賦會發生變化,再推動比較優勢發生變化。有為的政府,審視本國條件和國際市場的需要,推動發展有潛在比較優勢的行業,絕非反市場而是順勢而行,對本國發展和國際分工根本有利。
個人不反對出口補貼,並認為出口補貼比扶助「孩提行業」(infant industry)的向進口加徵關稅更佳。大家想想:補貼出口的錢,不是天掉下來的,是有社會成本的。某國願意補貼出口,只不過是相信帶來之出口上升對國家帶來的好處,比付出的代價更大。如果容許各國用出口補貼,補貼帶來愈高社會效益的國家愈願意多出補貼,是不是有利於全球經濟分工、有利經濟效率?
作為進口國家的消費者,我更會大喜!A國出的補貼愈多,消費者愈受惠!相反,若有國家因保護本國企業而對外國進口貨加徵關稅,消費者要付更高代價,生產不升反降,不是更糟嗎?
林毅夫教授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指出,出口替代即是人為地嘗試以本國不具比較優勢的產品,去取代別國更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因此並不合理。然而林教授也指出:比較優勢也有動態一面,今天不具比較優勢的產業,也可以有潛力變成具比較優勢。
對於完全沒有工業的國家,現時只有農業、礦業等第一產業;製造業產品全都靠進口。若要發展工業,進口替代應是最簡單,也最有機會成功的策略,原因是內需已提供了本土市場。工業剛起步的時候,發展外銷實在太難了。當然,如果可以利用外資,藉外資的網絡開拓國際市場,是可以的。出口替代政策作為短期的權宜之計,可以理解。如果財政許可,筆者會寧取出口補貼而不取進口關稅。
中國扶助新質生產力 顯然有需要
然而,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今天對一些行業仍然提供重大的補貼,引起多國關注。但是中國補貼的,基本上都是今天全球最有迫切需要發展的產業,特別是應付全球變暖的,例如可再生能源開發、新能源汽車、綠色科技等。此外,在出生率下降和人口急促老化的大前提之下,扶助新質生產力的開發,顯然實有需要。
此外,於國際地緣政治影響下,我國多家企業備受打壓,以致諸如中興、華為等巨企曾因美國制裁,而經歷過因關鍵技術被「卡脖子」需掙扎求活。為了急起直追,避免過度倚賴進口先進產品或技術,扶助企業的科研和開發諸如先進晶片,顯然有需要。
產業政策需有全局觀
產業政策最重要的,是有全局觀和向前看,新加坡和中國都做到,惟西方多個先進國家卻做不到,其中顯然最失敗的是美國——美國失敗在太短視,以致基建破落,甚至電力、通訊、供水、交通、人才供應都出現重大問題。
中國在基建方面表現出色,且社會和政局穩定、人才鼎盛,長期吸引了很多外商的「綠地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指建新生產設備的投資)。美國吸引外資能力居全球首位,不過引資最大份額卻是收購合併;外商覬覦的,無非是品牌和市場佔比。外資對製造業新建設備方面的投資興趣不大,除了工資高、技術人員不足之外,還有配套不足、支援產業不足、運輸物流成本高昂等。美國總統特朗普近年成功以高關稅迫使台積電、韓國現代集團在美國建廠,兩大企業至今進展極慢;長遠能否成功,仍然屬未知數。
曾盛極一時的波音和英特爾,今天競爭力大倒退。Nvidia在晶片設計上獨步全球,已晉身至全球市值最大企業,然而其過去長期倚賴台積電代工。基於戰略考慮,美國近年致力於本土興建尖端技術的廠房,而Nvidia合作伙伴台積電和富士康等,紛紛在亞利桑那州、威斯康星州等地設廠。
引領這些發展的,是美國2022年通過的CHIPS and Science Act(《晶片與科學法案》)。這是一項美國聯邦法規,由時任總統拜登於2022年簽署成為法例,旨在透過提供數以千億美元計資金,促進美國半導體的研究和製造,增強美國半導體供應鏈安全,並持續保持該國在這關鍵科技上的全球領先地位。
世貿組織不妨考量容許出口補貼
從經濟理論角度看,庇古(A. C. Pigou)早就認為政府應該按民間活動之界外效果的正負效應,給予補貼或徵收稅項。經濟學稱此為把界外效果內部化(internalizing an externality)。經濟學界對這原則已有共識。既然如此,何不光明磊落地把政府給產業的任何補貼合法化?如果產業的研究和開發乃至生產,有巨大的外溢利益,政府予以補貼,有什麼問題呢?對不享有鑄幣稅的國家,補貼都是有成本的,WTO不妨按照成本效益考量公平競爭,包括容許出口補貼。
至於關稅,可不可以以傷害本國企業和勞工利益為理由去徵收呢?經濟學界對此予以否定。人家產品比自家產品廉宜因而更具競爭力,雖然會引發本國製造業式微,但這種界外效果,乃透過市場價格變化引起,屬於pecuniary externality(市價變化外部性),「庇古稅」(Pigouvian tax)並不適用。為促使美國造船業復蘇,特朗普要向中國製造的船舶徵收巨大「進港費」。基於美國本身不具備足夠條件,該政策注定失敗(Ikenson, 2025)。
參考文獻:
(1)Aslanbeigui, Nahid, and Guy Oakes (2012). On Pigou’s Theory of Economic Policy Analysis.
(2)林毅夫(2019)《新結構經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3)Ikenson, Dan (2025). ”Port Fees On Chinese Ships Will Sink Trump’s Energy Policy Goals”, Forbes.
(編者按:前兩篇分別刊2025年9月17日及9月29日《明報》)
作者是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前所長、香港教育大學應用政策研究及教育未來學院兼任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何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