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港大研發納米仿骨材料 擬用於大段骨缺損修復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科研團隊研發「納米仿天然骨」材料,吸水後體積會增大,成為可自動填充骨缺損的彈性微球,日後可望應用於骨科手術,代替傳統的自體骨和異體骨移植,並已在內地取得專利。研究團隊稱納米仿天然骨材料具備高彈性及強韌的特性,能縮短手術時間並加快傷口癒合,計劃應用於大段骨缺損的修復,亦特別適合修復形狀不規則或位置複雜的骨缺損。
自體骨異體骨併發症風險高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全球新增1.78億宗骨缺損個案,且發生率預計會逐年增加。大段骨缺損患者通常需做骨移植,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教授楊偉國指出,自體骨(即患者自身骨頭)和異體骨(即他人捐贈骨頭)匱乏,亦有較高併發症風險,例如自體骨可能導致供骨部位出現併發症和塌陷,異體骨可能導致外源性感染和免疫排斥;至於人工骨雖然堅硬,但抗壓強度不及人體的皮質骨,且因缺乏彈性,在臨牀使用上容易斷裂。
針對磷酸鈣人工骨材料的不足,團隊利用「納米簇錨點技術」,研發出磷酸鈣「納米仿天然骨材料」。楊偉國稱,團隊目標是模仿天然骨的結構,讓納米材料更接近人類骨頭,又可在預固化階段塑造成任何形狀,以精準塑形並緊密貼合缺損部位,特別適合修復形狀不規則或位置複雜的骨缺損。
可精準塑形 抗壓強彈性良
楊偉國說新型納米骨材質吸水後體積會增大,成為可自動填充骨缺損的彈性微球,保持最大抗壓強度及良好彈性,其多孔結構亦有助細胞與材料黏合,有利骨組織再生。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自然通訊》期刊發表。
料可拓神經外科牙科應用
納米仿天然骨材料目前未正式臨牀應用,楊偉國表示仍需花時間做大量臨牀實驗,以通過國家藥監局嚴謹監管和審批,但會在瑪麗醫院遇到緊急情况時作小批量臨牀使用。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牀教授黃德民稱,相信此材料將來可拓展至神經外科及牙科領域應用。
被問到納米仿天然骨材料的收費,黃德民未有正面回應,稱做手術時用量因人而異,故每名患者的手術費用會有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