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倘續賠「7年樓齡」 市建:10年內乾塘

發佈於

【明報專訊】政府早前要求市建局明年提出「同區7年樓齡」賠償機制及「樓換樓」新安排細節的檢討建議。工聯會議員鄧家彪昨於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會議關注,沿用「同區7年樓齡」預計財政負擔多少。市建局行政總監蔡宏興稱,市建局上年度淨虧損約27億元,即連續3年虧損,現時資產淨值約400億元,而且陸續有項目展開,若「同區7年樓齡」政策不變,未來5至10年會用盡資源。

受市建局重建項目影響的住宅自住業主須先接受「同區7年樓齡」(按同地區7年樓齡單位計算補償)的現金補償,才可選購「樓換樓」單位。發展局與市建局提交的討論文件稱,由於受影響住戶搬出現有單位與新「樓換樓」單位入伙之間可能有數年時間差,其間住戶亦須自行安排居所,導致2011年至今年8月31日只有67個住宅業主參與「樓換樓」,反觀「同區7年樓齡」賠償廣受歡迎。

董事議員倡更多賠償方案 政府:檢討配套

身兼市建局非執行董事的民建聯陳學鋒建議為居民提供更多賠償方案,例如以市區單位換拓展市區單位的業主能否選擇較大單位,促使居民盡快接受賠償。發展局長甯漢豪稱,現時不止檢討「7年樓齡」收購機制,會檢討整個配套,例如在「樓換樓」安排與金錢賠償之間提供選項。

至於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政府在北都預留3幅土地「樓換樓」,新民黨葉劉淑儀質疑跨區「樓換樓」難以執行,「叫長者離開他(所在)的區,他說他會過世;灣仔搬到北區的年輕人或可以適應」。甯漢豪稱,舊區難以再有合適土地,故預留新發展區土地用作「樓換樓」,又說明白若「樓換樓」替代單位設於新發展區,對現有住戶尤其長者屬很大挑戰,強調將綜合檢討「同區7年樓齡」及「樓換樓」政策。

梁振英:兩項結構變化 重建難單靠地

另外,曾任市建局董事的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昨在facebook稱,「同區7年樓齡」沿用多年,但近年出現兩項「結構性變化」,包括市况不變下50年樓與7年樓的差價愈來愈大,以及舊樓密度愈來愈高,可建樓層變多,收同樣呎數的土地,賠償會較以往多。他認為,過去香港以土地收入高於成本的舊常態促成的市區重建等發展計劃,現不能再單靠土地,「這種轉變是好是壞,我們可以有不同看法,但不能不承認這是結構性轉變,是新常態」,提醒有關轉變對公共財政會有長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