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歐陽五:「萊爾校長」能否迷途知返?

【明報文章】台灣領導人賴清德上任後的第二次「雙十」講話,可謂激情澎湃,甚至數次帶頭鼓掌。只可惜,只要一聯想到他暴跌的執政滿意度,這種刻意營造的自我感動氛圍,就會顯得莫名諷刺。
與此前「5.20講話」的伎倆類似,賴清德在正式發表講話之前,以接受美國媒體採訪的形式,將「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台灣也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等赤裸裸的「台獨」論調提前釋放,以使其在「雙十」這個重要節點的講話似乎顯得隱忍又克制。
然而,細看其全文,堆砌的辭藻裏充斥着虛偽的「雙標」、混亂邏輯,在在顯露出賴當局執政無能、內外交困下的進退失據。
賴清德漠視民意 妄言「民主」貽笑大方
「台灣是亞洲的民主燈塔」——略微關注過近期台灣政局的人聽到這句話,想必都會哂笑。自上台之初就面對「朝小野大」局面的賴清德,既不反思為何六成民意跟其背離,也不考慮如何團結朝野施政,反而在台灣島內大搞「綠色恐怖」,挾執政黨之威、逞政府權能,一意推行所謂「大罷免」,宣稱要打掉「雜質」。一個口稱民主之人,實則已被民眾視作威權代表。
退一步來看,如果說台灣真有民主,那也是台灣民眾用「大罷免」的失敗,在在警告賴清德什麼是真正的民意。只可惜,從「雙十」講話來看,賴清德對民意的呼聲依舊置若罔聞,甚至還妄言「民主」,真是貽笑大方。
「台灣是印太和平穩定的樞紐」——但凡此前看過《經濟學人》封面文章〈台灣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區〉的人,聽到這句話,恐怕也會覺得諷刺。
執政一年多以來,賴清德不斷拋出「互不隸屬」等「兩國論」挑釁大陸,將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打壓兩岸正常民間交流,自己死守「抗中反共」神主牌不放,還動輒給不同政見者貼上「中共同路人」標籤,甚至一邊口稱和平,一邊製造戰爭焦慮,不斷提高防務開支,以武謀「獨」。
今年8月,台灣行政部門宣布的2026年總預算案中,防務預算飈升至近1萬億元(新台幣,下同),佔GDP(本地生產總值)3.32%,創歷史新高。但實際上明年的總預算也就3萬億元,等於將有三分之一用於所謂防務開支。那麼,賴清德在講話裏言之鑿鑿「能得到更好的照顧」的「小孩、青年、爸爸媽媽、阿公阿嬤」,究竟還能夠分到多少?
言辭粉飾 無法掩蓋內心張皇
更有甚者,賴清德談及防務預算「在2030年前達到GDP 5%」時,還沾沾自喜地對美媒說「比北約標準早5年」。2030年時,想必賴清德已不在其位,卻將巨額負擔甩給2300萬普通民眾。如此行徑,簡直就是「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
粉飾的言辭,無法掩蓋內心的張皇。當前,賴清德當局確實內憂外患。從外部來看,美國特朗普政府對他造成的壓力遠甚於大陸:美國加徵20%關稅,令台灣業者憂心忡忡;對半導體課重稅,更擺明要掏空台積電等「護台神山」。即便賴清德矢言將防務預算增加到GDP的5%,恐怕也難以讓華府滿意,畢竟此前美方已不斷放話要求10%。面對特朗普的步步緊逼,賴清德根本毫無招架之力,甚至只會提前輸誠。
若掌舵者行錯方向 很可能走上絕路
在台灣島內,除了政黨惡鬥的鬧劇正不斷上演,看似亮眼的經濟數據,跟普通民眾的感受存在巨大溫差,誠如韓國瑜所言,「股市漲破26,000,但月薪不到31,000的低薪族超過120萬」。賴清德再如何高聲讚美自願參與花蓮堰塞湖救災的民間「鏟子超人」,恰恰對比出其行政當局於防災救災方面的無能。而台灣在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所面對的「隱形堰塞湖」,又何止這一個?
台灣確實要加油。但如果開車的人把錯了方向盤,那就很可能走上死路、絕路;希望「萊爾校長」(編者按:指賴清德,出自國民黨嘲諷賴的影片)能夠迷途知返。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