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陳帆川:媒體新興的「影響編輯」 是做什麼的?

【明報文章】海外新聞機構發明了很多非傳統職位,包括產品經理、搜索引擎優化專員、AI(人工智能)應用編輯等,多數跟媒體數碼化有關。「影響編輯(impact editor)」屬於例外,它一方面跟新科技關係不大,另一方面又不太符合傳統新聞原則。這個職位到底是做什麼的?
筆者曾在一家國際新聞機構短暫從事過「影響製作人(impact producer)」,職責介乎新聞編輯與數據分析師之間,透過蒐集數據,分析報道在出版地所造成的實際影響,包括其他媒體的跟進、官員或議員回應、壓力團體反響等,以證明報道對社會所帶來的價值,再反饋給記者,從中學習,再研究其他報道題材。
令報道不止於發表文章
「媒體教育與發展孵化器(Incubator for Media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MEdD)」上月在希臘舉辦了一場國際新聞論壇,其中一節就以「影響編輯」為主題。講者所分享的工作,比起我的經歷更進取。荷蘭新聞網Lighthouse Reports的代表說:「受害人不僅向我們訴說故事,他們還能從報道中獲益。這體現了調查報道不止步於單單發表一篇文章。」
他們跟包括BBC(英國廣播公司)在內的6家新聞機構合作,揭露敘利亞巴沙爾政權將300名兒童擄走並藏在孤兒院,威迫他們父母跟政府合作的故事。
這報道跟同類專題的最大分別是,記者不僅採訪受害人家屬、心理學家、律師、非政府組織等,還創建了WhatsApp群組,讓這些支援人士直接跟家屬聯絡,提供持續幫助。
同場的媒體The New Humanitarian的影響編輯,則分享了一個名為「黎巴嫩流離失所日記」(The Lebanon Displacement Diaries)的互動新聞項目。他們跟貝魯特一家劇院合作,創作戲劇,邀請讀者參加,「觀眾紛紛受到吸引,講述自己流離失所的經歷。這本來只屬於一篇新聞文章,但我們找到了一個獨特方式,令觀眾產生共鳴」。
與會其中一名影響編輯談到,其他記者不時質疑她,指編輯室的職責不是直接推動社會改變,而是「蒐集真相;至於結果如何,跟我們無關」。這聽起來很冷漠,惟如果記者事事置身其中,被認為是壓力團體甚至是社會運動的一部分,便有損新聞中立和信譽。
她說:「但記者仍然可以提供調查結果,讓活動人士透過這些證據來推動變革,關鍵在於各司其職。」話雖如此,不過相信很多記者不一定同意。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