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法雷爾建築不止後現代 「大眾運輸導向」構城市新貌

【明報專訊】近日英國建築師法雷爾(Sir Terry Farrell)逝世,各界無不表示惋惜。不論是英國或香港的媒體,均強調法雷爾為奠定「後現代」(postmodern)建築風格的重要人物。不過,法雷爾及其事務所FARRELLS在建築界縱橫六十載,其建築形式往往隨着時代更迭而改變,多年來仍然萬變不離其宗的,是他們通過建築項目推動「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
倫敦堤岸廣場:車站上蓋建寫字樓
「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泛指透過多元的公共交通模式去串連城市中的建築物、公共空間及使用者。我們從傳統定義上理解的一座座建築,多數是以獨立個體的姿態坐落在地面上,繼而由地上的路網或地下鐵路將它們連接,而建築師的工作,就是處理好基地(site)邊界內的空間。不過,法雷爾事務所的不少項目,皆涉獵了建築物周邊的公共空間及道路規劃。例如最廣為人知的英國軍情六處(MI6)大樓,除了建築本身獨特的形狀外,設計團隊還延伸了河畔的步道,以及後來與市政府合作改善該區的街道規劃。
不過要數到事務所最早參與的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項目,是1990年落成、位於倫敦泰晤士河畔的堤岸廣場(Embankment Place)。堤岸廣場的基地位於查令十字車站(Charing Cross Station)的上方,是英國首個利用「空中權」(air rights)的綜合發展項目。1980年代,當時仍然為國有企業的英國鐵路(British Rail)入不敷支,他們決定將查令十字車站的上空權出租予私人發展商,並以公私合營方式重新發展車站及上蓋物業。當時客戶希望建築師團隊能想出一個將寫字樓面積最大化之餘,又能令規劃部門接受的方案。法雷爾利用這個契機,提出利用跨度達36米的桁架,將9層高的寫字樓架在路軌之上。路軌側邊留有空間作公眾行人通道,連接金禧橋(Golden Jubilee Bridge)。此舉將南岸(Southbank)及蘇豪區(Soho)一帶的公共及文娛空間打通。
凌霄閣、九龍站:多功能集一身
堤岸廣場以外,法雷爾於1990年代在香港設計的兩個項目,同樣體現了他將建築、交通及城市規劃共冶一爐的想法。首先是港島山脊線的地標、位於太平山頂的凌霄閣。其獨特的外型,特別是鼎狀基座和上方的半圓形建築,是多年來香港建築美學的爭議焦點之一。然而,作為一個旅遊景點,凌霄閣將山頂纜車總站囊括在建築物的基座,繼而由中庭的電梯引領乘客到半圓形頂的瞭望台。這幢細小但集交通、商店及觀光等多功能於一身的建築物,十分切合高密度城市的需要,因此為法雷爾在香港及亞洲其他地方帶來了不少大型的基建項目。
贏得凌霄閣比賽的那一年,法雷爾的事務所同時贏得了九龍站的發展項目。位於西九龍填海區的九龍站,是「香港機場核心計劃」的機場快線的數個新站之一。有別於九龍傳統的格狀街區規劃模式,九龍站發展由一座8層高的巨型裙樓(podium)開始,開放範圍由地下數上去分別為東涌線月台、機場快線月台、陸上交通工具總站、兩層商場(即圓方)及屋頂花園。裙樓中央由兩個大型的中庭空間,將人流從港鐵站帶到各樓層空間。裙樓之上還有10多座私人住宅、兩幢酒店及全港最高的環球貿易廣場。九龍站的裙樓設計,加上周圍被高速公路包圍,對陸上行人及鄰近地區的居民而言,九龍站猶如一座孤島;對九龍站上蓋的住客、上班族、旅客及港鐵乘客而言,九龍站則提供了高效、全天候的城市室內空間,連接中環商業區及機場。法雷爾2016年在中文大學演講時形容,九龍站是一個十分立體(three-dimensional)的城市規劃項目,其複雜性在世界上數一數二。
建築不止是地標 更促進相鄰地區流動
法雷爾另一個值得討論的項目是2005年落成、位於倫敦的內政部大樓(The Home Office)。有別於一般的政府大樓,法雷爾團隊將基地分成數份,分隔線成為行人路,分割出來的空間由建築物及小型公園(pocket park)佔用。
以建築風格而言,從堤岸廣場、凌霄閣、九龍站到內政部大樓3個橫跨1980至千禧年代的項目,以誇大的幾何形狀作為建築形式的這種「後現代」漸漸從法雷爾的設計淡出,不變的是法雷爾對於城市的可達性及公共性的關注,使其作品不單停留於一座地標,還能促進相鄰地區的流動。相比起確立一種美醜因人而異的「風格」,筆者認為法雷爾事務所多年來推動多元城市發展的貢獻,更為值得後世所記。
文:陳卓喬(Jefferson Chan)(戰後建築研究檔案(FAAR)成員)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開眼 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