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摩登大牌檔重鑊氣 赤裸瀨尿蝦誘懶人

發佈於

【明報專訊】大牌檔是香港地道的美食代表,《我要做廚神:澳洲版》第16季更遠赴香港,在中環感受大牌檔的熱鬧氣氛,品嘗充滿鑊氣的地道佳餚。然而隨社會環境改變,當局對大牌檔採取自然流失政策,大牌檔數目逐年遞減,根據2025年5月立法會會議資料,目前僅存17個大牌檔。為延續本港地道美食文化,民間積極開設摩登「大牌檔」風格的中菜館,在整潔環境注入懷舊風裝潢,加上鑊氣小炒、冰爽啤酒及熱鬧氣氛,獲得大量年輕人捧場,換個形式延續大牌檔文化!

大牌檔是香港街頭美食代表之一,泛指由政府發出牌照規管的熟食固定攤檔,其起源可追溯至1920年代。「大牌」名字的由來眾說紛紜,有指是因其牌照較一般小販的為大,並張貼於當眼位置;亦有指因為檔販在街頭連排開檔,因此也叫「大排檔」。中環是最早發展大牌檔的地區之一,攤檔在街上一字排開,桌椅擺放街頭,客人享用熱騰騰的鑊氣小炒與冰爽啤酒,在歡笑氣氛中互相碰杯,「飲杯」聲此起彼落,打成一片,有如一場街頭派對般熱鬧!

在1950年代高峰期,大牌檔數目超過800檔。然而隨社會環境改變,政府後來採取自然流失政策,停止發放新牌,牌照持有者及其配偶離世後,家屬也不能繼承,因而令許多檔口陸續結業或搬遷,現存僅餘17個。不過近年不少中菜館都以「摩登大牌檔」風格傳承這種港式飲食文化,例如旺角的「女人街食飯公司」、銅鑼灣的「囍筷大排檔」及「大排檔小炒」,以及中環期間限定的「平靚正」等。這些店舖有冷氣又整潔,環境比街頭舒適,裝潢大賣舊香港情懷,供應各式小炒及啤酒,展現大牌檔風味。

雖然新一代或認為中菜有點老土,但這一類摩登大牌檔卻意外地受年輕人捧場。「囍筷大排檔」是其一,東主阿樂為坪洲人,10年前在坪洲開設囍筷海鮮菜館,主打大牌檔小炒和生猛海鮮,吸引許多吃貨慕名到來,亦令他萌生到市區開店的念頭,最終選址銅鑼灣。原本從事室內裝修設計的他,更發揮所長親自設計及裝修餐廳。自今年7月開業至今,他以親民價格、型格懷舊裝潢,加上鑊氣小炒與新鮮海鮮,無論午市、晚市皆座無虛席,尤其是周末最熱鬧,「飲杯」聲此起彼落,令人重拾昔日大牌檔的熱鬧氣氛。阿樂笑說:「大牌檔氣氛最緊要。我去過許多大牌檔,不論任何年紀的伙計都很有活力!我很希望延續這種朝氣。」他透露有客人因為喜歡這種氣氛,每周來3次。他亦指大牌檔的氣氛和啤酒息息相關,微醺下容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阿樂也樂於每晚與客人飲啤酒聊天。

招牌煎鹹鮮馬友 坪洲生曬直送

至於食物,從小愛吃大牌檔美食的阿樂,認為傳統大牌檔的食物不太精緻,但小炒講求鑊氣,也較多香口食物,「例如用椒鹽、油炸、香煎做法等,我小時候也很喜歡吃大牌檔的炸生蠔」。而摩登「大牌檔」的食物,一般擺盤和賣相比較精緻,吸引客人打卡,並加入年輕人喜愛的元素,如加入「口水」、麻辣、酸辣等做法。

囍筷銅鑼灣店的菜單,與坪洲店有七成相同,同樣以鑊氣小炒為主。而他們的最大優勢是新鮮海鮮,「我們坪洲人都是靠水吃水」。阿樂對海鮮熟悉,向不同漁民及供應商入貨,每日取得時令生猛海鮮。廚房內設置魚缸放置活海鮮,保持鮮度。另請坪洲漁民幫忙生曬鹹鮮馬友,成為店內招牌,尤以香煎最受歡迎。將魚煎至金黃酥脆,厚肉又嫩滑,保留魚油香之餘,微微鹹味更能突出魚鮮。若喜歡蒸煮的,魚肉更香滑。店內還有生煎馬友鹹魚肉餅,將馬友先煎後蒸,搗碎弄成魚蓉,混和新鮮絞豬肉蒸之,魚香十足。

另一招牌菜脆皮芝麻雞,將肥雞上皮水後風乾逾10小時,然後沾滿白芝麻,再淋上滾油,雞皮香脆,肉嫩滑。炸大腸則將豬腸風乾超過10小時後油炸,格外香脆。

黃金鱔啖啖肉 香橙汁解膩

銅鑼灣店新增不少標榜「無殼無骨」的海鮮菜式,出發點是方便懶人。阿樂以赤裸裸椒鹽瀨尿蝦為例,「許多人因為不懂剝瀨尿蝦而選擇不吃,我覺得很可惜,因為瀨尿蝦好鮮甜」。他回憶小時候坪洲仍有網捕(撈網)時,在海上會撈到許多瀨尿蝦,「以前一大盆都只不過是$20」。白煠後鮮甜無比,為了讓懶得剝殼的客人享受這鮮甜,他將煠過的本地新鮮長頸瀨尿蝦剪去表面硬殼,以椒鹽炒,椒鹽冶味,肉質甜爽!由於工序費時,數量有限,宜提早預訂。另一道香橙汁黃金鱔,則將約2斤重的白鱔處理乾淨,切去細魚骨,「𠝹花」後再油炸,鱔肉厚香脆,沾上橙汁與君度橙酒煮成的香橙汁,帶有中西合璧的感覺。

至於店內最受歡迎的菜式則是蜜椒薯角牛柳,薯角與牛柳的比例1比1,牛肉嫩滑,薯角外脆內軟。記者則私心推介鍋塌蝦子豆腐這道傳統手工中菜,將滑豆腐蘸蛋白漿後油炸,然後放在煸炒過的京葱上,淋上蠔油汁,最後灑上坪洲製作的蝦子提鮮。喜愛傳統粵菜的,還可預訂八寶鴨、鮑魚扣鵝掌等,全由有逾30年中菜經驗的大廚華哥操刀。順帶一提,周一至周五的午餐性價比高,每份客飯($60)有齊餸菜、白飯、例湯及冷或熱飲,毋須加一,十分抵食!

囍筷大排檔

地址:銅鑼灣登龍街28號永光中心1樓

查詢:6213 6403

註:晚市另收加一及茶芥費

文:陳麗斯

美術:謝偉豪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email protected]

[趁「熱」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