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法國外貿銀行:商業地產累港銀信貸風險升

【明報專訊】經歷了數年的經濟衰退、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房地產市場的深度低迷,香港銀行業的資產質量已降至近10年來最差水準。2025年6月,香港銀行業的整體不良貸款率(包括關注類貸款和特定分類貸款)達到4.1%,高於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3.9%。值得注意的是,特定分類貸款比率已從峰值回落,這說明資產質量惡化不再是中國內地的問題,而是香港本地因素造成的。
香港樓市佔銀行總貸款的36%,迄今為止,租金穩定,但房價本身並不穩定,導致2025年第二季度負資產案例有所增加,佔未償還住宅按揭貸款的10%。與此同時,按揭貸款拖欠率略有上升,截至2025年6月為0.13%,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水準相當,但好消息是這一數字仍然很低,可能與按揭貸款市場結構健康、期限更長,且家庭槓桿率更低有關。印花稅取消後香港的房屋銷售有所回升,儘管這尚未反映在價格上。
需求方面,租金收益率最終穩定在3.5%左右,大致相當於按揭貸款利率,這可能導致潛在購房者繼續保持觀望態度。政府的人才引入計劃有助於穩定人口增長,但主要增長來自流動居民。鑑於跨境出行更加便捷,流動居民可能無法帶來大量的購房需求。供應是另一個不利因素,因可供出售的私人住宅存量仍然很高,是2015至2019年期間平均水準的兩倍。在此背景下,開發商可能會優先考慮現金流並接受較低的價格,這可能會給抵押品價值帶來壓力。特別是如果香港政府最終決定大幅增加北部都會區的住宅數量,可能帶來進一步的供應衝擊。
商業地產成為最大風險,佔貸款總額8%的商業地產可能帶來更多挑戰。居家辦公、辦公桌輪用制,以及就業增長放緩等因素,導致辦公樓需求下降。新物業的落成推高了空置率,給租金和價格帶來更大壓力,且目前尚無明顯企穩迹象。零售業也面臨阻力,但業主可以降低租金報價來提高入駐率,這使得商舖的調整過程比辦公樓更平穩。商業地產導致信貸風險上升,但不會造成系統性風險。
勞動市場壓力正在影響個人貸款,個人貸款佔總貸款至少11%,個人破產申請和信用卡拖欠率已接近新冠疫情前的水準。儘管香港GDP增長資料看似不錯,但勞動市場依然疲軟,反映出「無就業式經濟復蘇」。
除了失業率上升之外,2025年第二季度的可用就業崗位數量僅為2019年水準的94%左右,工資增長也低於歷史平均水準。好消息是,香港家庭的淨資產負債率位居全球最高之列,表明其償債能力強勁。然而,各行業財富和增長分配不均,意味着低收入人群和高槓桿借款人群,可能仍面臨更高的信貸風險。
僵屍企業增多,企業分化加劇。香港銀行業非房地產企業貸款佔總貸款的16%,這部分貸款的壓力也日益加大。強制清盤呈請數量已升至接近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峰值的水準。
我們重點研究資產超過5億美元的香港上市公司,受房地產開發商業績不佳的影響,自2022年以來,這些公司的償債能力(用「EBITDA與利息支出比率」來衡量)在疫情後的復蘇中,已與全球平均水準出現分化。房地產和非房地產行業的僵屍企業比率(EBITDA與利息支出比率 <1),也已攀升至遠高於疫情前的水準,突顯香港企業健康狀况的分化日益加劇。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法國外貿銀行 環球透視]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張兆聰:Sandisk研發HBF 前景惹憧憬 (2025-10-20)
伍禮賢:市况波動 貨幣市場ETF助降風險 (2025-10-20)
涂國彬:買金保值正反饋 成自我實現預言 (2025-10-20)
簡慧敏:把握機遇 以「組合拳」鞏固港競爭優勢 (2025-10-20)
《幫你格價》:圓匯弱 遊日前電匯價逢低吸 (2025-10-20)
葉創成:敘做4個月港元定存年利率3厘 (2025-10-20)
景順(Invesco):黃金可對冲美風險 料續漲價 (2025-10-20)
許健生:生產力局助力中小企數智化轉型 (2025-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