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增本體感覺 促血液循環 人搖福厚!䟴腳益健康

【明報專訊】「人搖福薄,樹搖葉落。」長輩常指䟴腳有礙觀瞻,每次發現席上有腳抖動,就會出言制止。然而,上月有組織舉辦䟴腳大賽,參加者光明正大在人前䟴腳。當中冠軍選手在招募賽以1分鐘䟴腳407下,晉身總決賽,再過五關斬六將,雙腳並用,甚至䟴到抽筋,最終擊敗近700名參賽者勝出。
有專家為䟴腳平反,䟴腳未必會「福薄」,反而促進血液循環,有益健康!不過,若出現難以自控的䟴腳,則可能反映有健康隱憂,需介入處理。
你是否一坐下,就會情不自禁䟴腳,甚至不為意,直至身邊人提醒才發現這個小習慣?物理治療師巫柔潔表示,當長時間坐着,身體本體感覺(肌肉、關節等運動器官在不同運動或靜止時產生的感覺)減弱,有時會靠䟴腳等重複動作增加本體感覺,「䟴腳這些有節奏、規律的動作,屬大腦神經脊髓迴路的一部分,就像走路、咀嚼等,毋須一直經過大腦回饋」。辦公室是其中一個䟴腳熱點, 因為上班族久坐後,會刺激身體自動做出這些小動作。
抖動促關節液分泌 減膝蓋不適
對於久坐不動的上班族來說,䟴腳不會「福薄」損害健康,反而可促進血液循環,「小腿是我們『第二個心臟』,就像泵一樣負責把血液送回心臟,當小腿長時間不動,身體血液循環變差,可能導致深層血管栓塞,甚至靜脈曲張」。巫柔潔續指,藉䟴腳改善腿部血液循環,讓在小腿積累的液體流通,理論上可減輕腿部水腫,「當然實際成效還要看䟴腳的幅度、頻率等」。針對有輕微膝蓋關節退化,或膝蓋有炎症人士,「一些有規律的動作、運動,可促進關節液分泌」,減輕膝蓋不適。不過如果䟴得很頻繁、誇張,則可能令肌肉過勞而產生結節,或者影響筋膜彈性,否則一般正常程度的抖動,不會帶來明顯問題。
她建議,上班族每30分鐘就起立,或做些腿部活動,促進血液循環,䟴腳也可以,「但䟴腳始終是局部動作,比起全身運動(帶來的益處)相差很遠,只有在沒有選擇的情况下,如無法離開座位,做不到大幅度運動,䟴腳比起完全不動來得好;但如果可以選擇,一定是全身運動較健康」。在辦公室環境,都有一些簡單動作可在座位練習,如踮腳尖,或將腳腕橫放在另一邊大腿上然後上身向前彎,「這個動作可拉伸下肢肌肉、臀大肌,幫助久坐的辦公室上班族伸展」;即使座位空間有限,可站立、腳向後伸展或向後踢,助臀部肌肉收縮,比䟴腳的好處更明顯。
緊張焦慮 䟴腳或助減壓
䟴腳這個無意識行為,亦可反映當下心理狀態,甚至與疾病有關連。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指,部分人出於習慣或無聊而䟴腳,有些則與情緒有關,「例如緊張、壓力大,內心焦慮不安時,有些人會搖晃身體,䟴腳是其中一種表現」。臨牀上他不時見到有患者因焦慮而顫抖、䟴腳,他指焦慮由過多的緊張感引起,有些人認為䟴腳可將這些過量的緊張感排走,有助減輕焦慮,不過不是人人有效。
不自主䟴腳 或與疾病有關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患者有不少小動作,䟴腳是其一。黃宗顯解釋:「ADHD有幾部分,如專注力不足、衝動或過動等,而䟴腳屬於過動範疇;當患者處於過動狀態,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坐不定、䟴腳,因不安而需經常郁動手腳。」
不寧腿綜合徵(restless legs syndrome)患者亦會不時抖動腿部,因他們的腳會反覆出現不舒服的感覺,如疼痛、痕癢、灼熱等,需要動動腿才可減緩,通常會在睡眠或休息時出現,因而影響睡眠質素。不過,診斷不寧腿綜合徵並不容易,需事先排除與鐵質缺乏、血糖、腎功能、甲狀腺等問題有關,因此臨牀上的個案並不多。
黃宗顯分享,他接觸過一個因情緒問題而求診的中學生,在處理好情緒問題後,發現對方䟴腳情况嚴重。對方曾指睡眠質素一般,黃懷疑會否與不寧腿綜合徵有關;但驗血後沒有缺鐵,血糖及腎功能都正常。「他跟我說,家人都有䟴腳習慣」,後來診斷為原發性顫抖症(essential tremor)。原發性顫抖症或與遺傳有關,影響患者手部、腳部、頭部等,症狀會隨年紀增長而加重。原發性顫抖症分為幾類,包括姿勢性顫抖(postural tremor)——維持特定姿勢時顫抖,是原發性顫抖症最常見的表現;動作性顫抖(action tremor)——做自主動作時顫抖,如寫字,可能誘發或加重顫抖;意向性顫抖( intention tremor)——在目標導向的動作中,當肢體接近目標,顫抖幅度會明顯增加。「雖然原發性顫抖多是家族遺傳,但有不少獲研究證實有用的藥物,可助減輕症狀。」
持續抖動難受控 快求醫釐清原因
䟴腳本身無害,但有人認為觀感不雅,想改善應怎辦?若是出於習慣或無聊而䟴腳,較容易控制,可隨時停下來;但如果是受ADHD、原發性顫抖、焦慮等影響的人士,他們通常僅能短暫停止抖動,過一段時間又故態復萌。如因焦慮或壓力大而想䟴腳,黃宗顯表示可嘗試用紓壓玩具(fidget toys)幫忙,這些玩具原意為ADHD患者而設,透過按下表面多枚按鈕為人減壓,「雖然沒有明確證據證實其效用,但有(ADHD)患者認為使用後的確舒服不少」。如果䟴腳持續而且重複出現,難以受控,並為自己帶來不安,黃宗顯認為應該求醫,釐清抖動原因,再對症下藥。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健康]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知多啲:旁人䟴腳即扯火 或厭動症作怪 (2025-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