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運動處方:放鬆身心 與「痛」共處

發佈於

【明報專訊】大部分人都試過「痛」,每個人對痛感的承受能力各異。一般而言,痛感會因創傷、手術、疾病、勞損或退化等情况出現。除了身體會感受到痛楚,痛症和情緒之間更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受長期痛症折磨,患者會情緒低落,變得悲觀,沒精打采,對生活失去興趣。因此,了解和紓緩痛症不僅是身體所需,更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環。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平均每5名成人就有1人患有慢性痛症。有醫療集團去年公布痛症問卷調查結果,逾四成受訪者表示慢性痛症持續3個月或以上。當經歷疼痛,近六成受訪者會選擇以休息緩解。普遍疼痛的位置包括肩頸、腰背、頭、膝蓋等,而痛症可以由姿勢不良、重複動作、肌力不足等因素引起。

痛症可分為一般痛症與慢性痛症,兩者對身體及心理影響程度各有不同。一般痛症會有明顯患處,疼痛期少於3個月,經藥物治療後會有明顯改善,對心理影響較輕。慢性痛症會間歇或持續疼痛多於3個月,並不能單靠藥物減低痛楚,甚至影響心理健康。

七成慢性痛症患者焦慮抑鬱

持續疼痛影響日常生活,對情緒、睡眠、社交生活及工作都會造成負面影響。香港中文大學有研究指出,本港有超過七成慢性痛症患者同時患上焦慮或抑鬱,使患者的活動能力及社交生活受限,生活質素下降。中大另一項研究調查亦發現,長期痛症患者同時患上抑鬱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5.6倍。

當痛症持續出現,一般人會着眼於紓緩或消除痛楚,但往往忽略了其帶來的情緒困擾,延誤診治時間。若接受持續紓緩痛症治療後,疼痛感仍未有明顯改善,患者更容易感到沮喪和無助,這些情緒問題會令大腦的神經傳遞物質變得混亂,錯誤接受和發射信號,無形間令痛感加劇。

運動強化肌肉 減不良姿勢

慢性痛症都是有迹可尋。男性及女性自成年後,肌肉量平均每10年分別下降4.7%及3.7%。肌肉負責支撐身體,透過放鬆及收緊,協調不同的動作及姿勢。當肌肉量不足時,容易出現姿勢不良,部分肌肉過度使用或用力不均,繼而衍生慢性痛症。

現代人常久坐或久站,或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使用電子產品,導致部分肌肉長期受壓。因此,我們需培養恆常的運動習慣,逐步強化肌肉,以減少不良姿勢,同時透過伸展運動放鬆長期受壓的肌肉,紓緩局部痛楚。另外,保持正確姿勢,可有效預防因姿勢不良而引致的慢性痛症。最重要是學習與痛共處,調整生活習慣,學習放鬆身心,避免跌入「痛」與「情緒」的惡性循環。

各區地區康健中心會提供痛症管理服務,由專職醫療團隊度身訂做合適的治療及健康管理方案,如職業治療、物理治療、營養諮詢等。目前受資助的痛症類型包括腰背痛及退化性膝關節炎,經護士評估後,透過地區家庭醫生診斷及轉介後即可參與。

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提供個人化痛症管理服務,亦有物理或職業治療師設計家居運動課程,針對不同痛症,有助強化肌肉力量與核心穩定,提高日常生活的獨立與自理能力。透過持續參與,市民可有效紓緩慢性痛楚,改善不適,提升生活質素及促進情緒健康。

文:黃莉琪

(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註冊社工)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