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譚耀宗:同心治港 再啟新程

發佈於

【明報文章】2025年10月16日,「行政立法同心治港創未來」研討會的舉行,不僅是對過去4年特區治理成果的一次深刻總結,更是對香港未來發展方向的一次前瞻展望。在「愛國者治港」原則得到落實的背景下,行政與立法關係已從過往的對立拉扯,轉向高效協同。這構成了香港由治及興進程中的核心政治基礎。

一、新選制下的行政立法關係:

從制度重構到效能提升

李家超行政長官在研討會上的主旨發言,以「第七屆立法會成績有目共睹」開篇,精準概括了新選制下行政立法關係的嶄新面貌。完善選舉制度後產生的第七屆立法會,徹底告別了以往泛政治化的內耗與空轉,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高效與務實。這種變化並非偶然,而是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必然結果。

第七屆立法會的實踐表明,當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在維護香港整體利益和長期繁榮的根本目標上達成一致時,立法過程便能回歸其審議政策、監督政府的本職功能。資料顯示,第七屆立法會任期內審議通過的法案數量,較以往同期有顯著增長;財務委員會審批公共開支項目的效率,亦大幅提升。

這並非簡單的數字變化,而是治理效能顯著提升的量化體現。它意味着特區政府能夠更有效地推行經濟轉型、土地房屋、民生改善等長遠政策,為破解香港深層次矛盾,創造了必要的政治條件。

同時,這種「同心」是建立在共同政治基礎上的良性互動。立法會依然履行其質詢、辯論及審議的職能,但討論的焦點已從虛無的政治口號,轉向具體政策的利弊得失與實施細則。這種轉變,標誌着香港的公共政治正走向成熟,為「良政善治」奠定了堅實的制度框架。因此,社會對新一屆立法會的期望,應是延續並深化這一高效協同的關係,確保特區治理體系的穩定性和可預見性,為香港長期發展提供持續的政策動力。

二、理性看待新老交替:

傳承與選擇的自然規律

在肯定新選制成效的同時,社會輿論中也出現了對眾多資深立法會議員宣布不再尋求連任的疑慮,擔憂這是否意味着人才流失或政治經驗的斷層。對此,我們需要以一種更為理性和成熟的政治視角來分析。

首先,必須對這批資深議員在香港不同歷史時期所付出的努力和貢獻,致以崇高敬意。無論在何種政治環境下,他們中的許多人長期堅守崗位,為維護香港的法治、繁榮與穩定,為反映業界及市民的訴求,付出了巨大心血。他們的經驗與智慧,是香港回歸以來政治發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將任期屆滿、選擇不再參選視為個人生涯的自然安排,是現代民主政治的常態,亦是成熟政治倫理的體現。每一名公職人員在完成其法定任期後,都有權根據個人健康狀况、家庭規劃及事業發展的考量,做出繼續服務或榮休的決定。尊重他們的選擇,本身就是社會政治文明進步的標誌。這種有序的新老交替,恰恰為政治新人提供了成長空間,是人才梯隊更新換代的健康過程。

三、新老交替彰顯制度活力:

匯聚「好風」上「青雲」

一個健康的政治制度,必然具備自我更新和吸納人才的能力。新選舉制度通過其嚴謹的資格審查委員會和更具代表性的選舉委員會,確保了參選人的愛國立場和專業素養,同時也打破了過往某些政治壁壘,讓來自不同專業界別、具備豐富社會管理經驗的新銳力量,得以進入管治體系。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即將到來的立法會選舉,就是匯聚這股「好風」的關鍵時刻。新面孔的加入,將為立法會帶來新的知識結構、思維模式與社會網絡。這對於應對日益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和內部社會挑戰,至關重要。特區政府、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共同努力,選出信念堅定、能力出眾、勇於擔當的優秀人才進入立法會,才能讓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形成推動香港發展的「完美搭檔」。

這種新老交替,不是人才的斷層,而是智慧的交融;不是力量的削弱,而是活力的煥發。它將為香港的治理體系注入新的思維、新的動力,確保行政立法關係在「同心治港」軌道上行穩致遠,為香港由治及興的偉大征程,提供更加強勁的支撐和更加充沛的動力。

新選舉制度下的行政立法關係,已進入一個高效、穩定、可預期的良性軌道。對於資深議員的榮休,我們心懷感激並予以尊重;對於即將到來的新老交替,我們充滿信心,相信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定能全心全意服務市民。

香港的未來,關鍵是將「同心治港」的制度優勢,切實轉化為推動經濟繁榮、增進民生福祉的強大動能,為長期繁榮穩定,奠定更為堅實的政治基礎。

作者是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秘書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譚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