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林緻茵:Threads的「憤怒誘餌」——「情感商品化」與「注意力經濟」的極致

發佈於

【明報文章】很多人每天都花大量時間參與社交平台討論:小至一篇奇怪食譜,到近來「北捷踢嬤小姐姐」、「香港女子台北車站遭性侵」,大至以巴衝突等國際政治帖文,都能夠引起過千則留言,當中有些討論甚至永不落幕。無論大家關注的議題是什麼,或都會有類似觀感:「為何每次上Threads,都覺得那些人好『躁』?」

以近來一間位於日本東京的酒吧爆出驚人醜聞為例,不少人把注意力放在強迫員工賣淫的女店長的長相上,Threads就有類似帖文:「這女嫌犯顏值根本女星級,多半是被強迫才做出壞事吧?」很多人「滑」到這類爭議帖文,都會覺得不吐不快,罵完會再按下「轉發」尋求共鳴。大家有沒有想過,帖文其實是為了故意激怒你,才被刻意製造出來?

近年社交平台上出現了一種現象叫「憤怒誘餌」(rage bait),意指內容創作者故意激發觀眾的強烈情緒,特別是用憤怒來提高互動量。假如「情感」和「注意力」是當今資本主義的重要資本,為何「憤怒誘餌」能夠如此高效地把「情感勞動」與「注意力資源」這些無形資產「資本化」(capitalize)?當憤怒成為預設反應,對個人、社群和社會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憤怒誘餌」與「點擊誘餌」

在社交平台和線上內容普及的時代,「點擊誘餌」(clickbait)這策略比「憤怒誘餌」更早出現,目的就是為了吸引注意。「點擊誘餌」起源於傳統媒體聳人聽聞的標題,通常誇大或省略關鍵資訊,但不一定引發強烈情緒。「某某明星能凍齡,因她做了10件事」這類標題,就是典型的「點擊誘餌」。媒體通常不會讓你完整閱讀整篇內容;好奇心驅使下,不少人會點閱內容,甚至願意付費。

「點擊誘餌」的內容,通常不會透過攻擊個人或社會價值觀以獲得流量。更多的情况是,讀者點擊後才發現內容根本平平無奇,例如「保持凍齡」的秘訣,原來就是多喝水和早睡早起。讀者頂多覺得「輕度受騙」而已,不會因此感到相當憤怒或厭惡,甚至覺得必須反駁。「憤怒誘餌」的操作,則非出於操弄單純的好奇,而是透過爭議陳述,故意挑釁用戶情緒。

社媒結構 造就簡短內容

說到這類「引戰」行為,其實早於「高登討論區」年代已出現,惟近年社交平台醞釀的憤怒情緒,遠比二三十年前蔓延得更快更廣。部分原因是,今天社交平台匯集的用戶基數更大,就連長輩都會參與社交平台討論;另一原因,是基於社交平台的結構和演算法偏好。

以青年人喜歡使用的Threads為例,筆者很多朋友會形容其內容很「raw」(粗糙);尤其比起以影像或短片主導的平台Instagram,Threads用戶不需擁有強大的繪圖、攝影等技巧,就能夠取得關注。事實上,不少人是因Instagram內容過於精緻而轉向Threads,而用戶正是喜歡Threads那種原始的、粗糙的內容。

Threads這種不加修飾的特性,可造就相當頻繁的互動,內容更新速度亦非常快。不過,正因為帖文往往由片言隻語或簡短內容構成,這很容易會導致一種情况,就是帖文創作者其實無意挑起爭端,卻因零碎化資訊而被誤解或捲入爭議。另一情况,就是短文很易在脫離脈絡的狀態下快速擴散,故它們容易被轉發者用作挑動情緒的材料。

新演算法下 不再「圍爐」?

我們以往會形容社交平台就是「圍爐」,即演算法會把符合你喜好的內容推送給你。以政治為例,在以往的演算法下,社交平台甚少會把不同政治立場的群組或內容推送給用戶,除非是有人「手多」點進了這些內容,演算法才會繼續推薦。

然而,要吸引注意力,只靠「圍爐」未必是最有「效率」的方法——當用戶大致同意帖文內容,他們未必會有誘因討論;相反,當內容跟用戶立場相左,他們反而會忍不住參與論戰。有意見指,Threads演算法會刻意推送與用戶立場相左,甚至看來「無腦」的帖文,引發論戰以延長使用時間。筆者以自身觀察,雖然不肯定「由憤怒驅動的演算法」是否已成為Threads結構的一部分,惟這現象實在屢見不鮮:

有次,某國有隻盡忠職守的警犬因被殺害而引起討論,其中一個由Threads推送的留言內容為:「要問問那隻警犬做了什麼,才會有報應了。」這留言下有幾百個對它痛罵的回覆。筆者看到這留言後也感到憤怒;或許是因它流量高,也或許是基於「憤怒演算法」,這則跟筆者立場完全不同的留言,就被推送過來了。如果「同溫層」是社交平台上一個階段的普遍現象,那「異溫層」的接觸就是這階段的常態。不過,這種異溫層接觸,無法減少偏見,因彼此之間的互動往往是基於「憤怒」所驅動。

更甚的是,注意力本身就能被某些用戶或KOL(網紅)資本化——在「憤怒演算法」下,令人厭惡的「人設」,往往有「愈黑愈紅」效應,成為某些KOL鋪墊知名度和製造流量的基礎。這現象於TikTok等短片平台上相當常見:創作者為追求流量,不僅在立場上嘩眾取寵,更會刻意破壞規範或製造衝突。例如,有內地創作者在大阪的餐廳佔位不點餐,卻猛喝免費水;在商店用自己用過的牙籤不停試食,最終被內地網民指摘為損害國民形象。

憤怒的社會成本

「憤怒誘餌」看似無害,但事實上卻對個人和社會情緒有深遠影響。受「憤怒誘餌」驅使,人很容易以「憤怒」為第一情緒反應,長期變得情緒疲乏、對某些議題失去興趣。假如情緒是資本,那麼「憤怒誘餌」就令人無形中從「消費者」變成「生產者」——你的憤怒回應,將成為下一個餌,引導更多人討論。此外,算法也利用了「無限滾動」(infinite scroll)鎖定注意力,將用戶短至幾分鐘的碎片化時間轉為價值,把「情感商品化」與「注意力經濟」推向極致。

站在社會角度看,社交平台上無論是性別、種族、政治議題,甚至是世代議題(如付費在飛機上坐窗邊的人拒絕讓座給哭鬧小孩),都可以引起「厭童」、「厭老」、「厭女」的連串討論。在沒有「憤怒誘餌」的加乘下,社群間的矛盾其實未有那般水火不容。刻意破壞或製造衝突的行為,會影響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對經常接觸短影音的下一代來說,他們不僅易受到情緒操控,還可能「有樣學樣」。筆者並非討厭社交平台(或某個社交平台),而是認為現在是時候反思「情感資本」價值——它本該是社群資產,用以滋養社群,而非餵養造成壟斷的體系。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緻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