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狄志遠:給予青年真實的空間 香港方有未來與希望

發佈於

【明報文章】特首曾經在施政報告提到「青年興,則香港興」。這句話立意雖好,但我們是否真正理解「青年興」的深層意涵?當愈來愈多年輕人目光黯淡、對前路感到彷徨,我們是否意識到,這不僅僅是個人困境,更是整個社會結構出了問題?

空間究竟在哪裏

走進今日的大學校園,一種無聲的變化正在發生——學生會若非名存實亡,便是形同虛設;昔日熱烈的辯論會、公共論壇、開放講座,如今處處顯得謹小慎微;學生籌辦活動須經重重審核,稍涉「敏感」便可能遭中止。這不僅限於校園,更蔓延至整個社會:文化創作者難覓表演場地;獨立樂隊、小劇場、藝術展覽的舞台日益萎縮。即便有空間,創作者也往往自我設限,深恐觸及無形禁區。

這種空間的緊縮,不僅是活動數量的減少,更是青年成長機會的剝奪。他們失去了試錯的勇氣;在理應最具活力、最敢於創新的年紀,他們卻被迫步步為營。若一個社會不容許年輕人犯錯、不給予他們表達空間,我們又如何能夠期待他們真正「興」起?

更令人憂心的是,我們正將年輕人推向一條日益狹窄的單行道:讀書必求名列前茅,就業必爭四大會計師行、律師或醫生。彷彿唯有這些才是「成功」,其他選擇皆屬「次等」。那麼,那些懷抱藝術熱情、投身社會工作、醉心技術創新的年輕人,他們的出路又在何方?

這種單一化的發展模式,催生出大量不快樂的年輕靈魂。他們勉強行走於不適合自己的道路上,既無法感受喜悅,也難以發揮潛能。即便有人走在世俗認可的「正途」上,內心仍充滿迷失,因為他們看不見努力的意義,也找不到生命的歸屬。

最可怕的是,許多青年已放棄對未來的憧憬。他們並非不願努力,而是看不見努力與未來之間的連結——樓價高不可攀,縱使身為專業人士也難圓安居夢;社會流動停滯,再多的拼搏也難以突破階層;公共參與的渠道收縮,縱有滿腔熱血也難以施展。

當一個年輕人感覺自己的聲音無人聆聽、努力得不到回報、未來看不到希望,他會如何選擇?答案是躺平、放棄,或是遠走他鄉。日益增多的青年移民現象,並非偶然,而是對現實的理性回應。

何謂真正的「青年興」

要讓青年真正「興」起來,空泛的口號毫無意義;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夠自由成長的環境。

首先,給予他們真實的空間,不應再收緊言論自由、限制文化創作、壓制學生組織;讓年輕人有發聲的場所、有嘗試的舞台、有犯錯並從中學習的機會。如果一個社會連學生自治都無法包容,又如何培育出有擔當、有視野的下一代?

其次,擁抱多元價值。並非人人都適合成為律師或醫生,也並非只有累積財富才算成功。我們應當尊重不同才華與志向,為青年開拓多元發展路徑。無論是藝術家、社工還是技術專才,都應得到同等的尊重與支持。

第三,重建希望與歸屬。要讓年輕人看見努力與未來之間的關聯。這不僅需要口號,更需要具體政策:可負擔的住房、公平競爭環境、真實的參與機會。當年輕人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有意義、社會中有他們的一席之地,他們自然會願意承擔責任。

問題不在青年 而在我們

歸根結柢——青年的困境,反映的是整個社會的問題。當我們批評年輕人不夠積極、缺乏上進心的時候,或許更應反躬自省:我們究竟給了他們怎樣的起點?一個處處受限的環境?一條狹窄單一的出路?一個看不到希望的未來?

「青年興,則香港興」是真理,但前提是,我們必須讓青年真正「興」得起來。這需要真實的空間、多元選擇與實質機會。如果我們繼續緊縮空間、限制選擇、堵塞出路,再多的青年藍圖,終將淪為空談。香港的未來,取決於我們今天如何對待年輕一代。

作者是新思維主席、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狄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