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劉銳紹:浮雲身邊發警告 明月山岡倍孤高——立法會與社會「新舊更替」的聯想和寄語

【明報文章】立法會即將出現明顯的新舊更替(坊間有人形容為「騰籠換鳥」),成為一時話題。誠然,這種現象在任何社會和年代都會出現,毋須大驚小怪。但怎樣理解、理順和回應這些變化?既是個人選擇,也是能否履行時代責任的問題。此刻信息紛傳,連建制中人也感到:對應各種「新常態」,確實不容易,需有「天蠶變」的技巧。惟何謂新?何謂舊?今日新,何時舊?無定論!雖說變幻才是永恆,但怎樣變才能夠讓好事持之以恒?人事可以更新,惟社會怎樣才能夠真正翻新?忽然記起關正傑的《天蠶變》歌詞:「浮雲遊身邊,發出警告……明月映山岡,倍覺孤高。」放在今天,不同人有不同感受,故引為今天標題。
(1)歌詞與現實 精華何在?
──在此先引述部分歌詞,不是為了充塞版面騙稿費,而是因為填詞聖手、亡友盧國沾(盧沾)跟我談過他填寫這歌的心境,正合眼前光景。他由無綫電視跳槽佳藝電視,再過檔麗的電視(即亞洲電視前身),心知電視風雲幻變,他「獨自在山坡,高處未算高;命運在冷笑,暗示前無路;浮雲遊身邊,發出警告」,所以必須小心。他在歌中說,「須(後來改為『雖』)知此山頭,猛虎滿佈……冷眼對血路,寂寞是命途」;他也感到「明月映山岡,倍覺孤高」。
──上述所說的電視圈,與政治現實何其相似。盧沾根據劇情需要,繼續寫下:「拋開愛慕,飽遭煎熬,早知代價高;絲方吐盡,繭中天蠶,必須破籠牢。」其實,這是他面對電視圈百態時的自况之句,寄寓必須有所突破,才能夠創出成績。
──我和盧沾都不搞政治,也遠離政治,但把歌詞放在今天,就會發現眼前事物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也離不開政治。官方也說要「講政治」,認識國際形勢就要講政治。惟政治有多個角度,所以,大家可以各自理解和演繹上述歌詞。至於如何代入,或是否代入?也是各自選擇。在此,只能寄語今天仍在體制內從政的人,努力做到歌詞所說:「永不信命數;經得起波濤」,才能夠「更感自傲」。這不是衝鋒陷陣,而是結合實際、互借東風、進退有度地讓社會翻新。
(2)宏觀角度的思考
市民對立法會議員的要求,比一般人高。以下內容相信是任何從政的人也可以做,及應該做的:
── 一是了解國情,尤其是全面和動態的國情。當然,建制內的人經常獲通知或傳達很多國情信息,有些更是「內部消息」或政策指引。對他們來說,這些都很重要和有用,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如有機會,外界也可參考、領會、思考、分析這些信息。傳媒如有可能,也應多報道。
不過,除了這類通知和傳達的信息之外,還可以主動了解更廣泛國情,正面的、負面的(負面不一定是反面)都可以了解。官方也可以讓他們多了解,只要抱着「認識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的心,就不是問題了。
從政的新人如果過去較少接觸國情,不妨從基礎入手,主動從多方面掌握全面國情;打好這個基本功,對日後工作和個人的認知水平,都有幫助。否則,即使有機會以新人姿態踏足政壇,也會被視為「花瓶」;「新鮮感」過了,人們的看法也會變了。
藝人汪明荃,是非常努力學習國情的全國人大前代表,在任內也提過很多有建地的意見。當年內地改革開放風勁,她的建議比一些資深人大代表更能在圈中引起關注。不過,一般市民無甚印象,因為「花瓶」的印象始終無法打破。所以,今天新人進入立法會,為自己也好,為大局也好,不妨主動擴大視野、鞏固基礎、掌握動態,擺脫「花瓶」和附屬的形象,努力立言立德。官方也可以相輔相成,共同創造新風氣。
──二是了解香港回歸的全過程和來龍去脈。當然,一國兩制的「今生」必須了解,但它的「前世」也必須知道。這些事實和基本知識,可以幫助大家一脈相承地了解香港是怎樣走到今天,例如當年怎樣跟英國鬥智鬥勇、擊退英國的意圖?怎樣與港人交流溝通、互諒互讓,一起創造同心同德的翻新形勢?目前,這類全面的資料仍可找到,作為官方的輔助材料。否則,也許會出現認知斷代、政策不能銜接的問題。
──三是了解香港和內地的政治文化異同、潛在規律與行事的政治心理學,從而找出問題和困難成因,及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這些問題看來高深,惟其實不難,關鍵是看動機與策略是否配合?初心與技巧怎樣理順?
舉例說,如何「領會中央精神」?不是鐵板一塊,而且可以結合本地實際。這也是中央希望看到的靈活效果。如多接觸,就會發覺內地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擦鞋」或「被擦鞋」;他們願意看見港人北望神州,但不一定喜歡那種一股勁「以身相許」的門面工夫。
過去一段時候,也許因為理解不同、着力點不同,有內地學者提出「忠誠廢物」之說;也有某些港人反認為他們是「廢柴學者」。面對新一屆立法會快將出現的時候,無論是新舊議員,也不會與內地爭拗;大可拋開怨慕,用新思維面對各種新常態,「讓我攀險峰,再與天比高」。
(3)微觀角度的實踐
──既然有了上述的宏觀思考,不妨看看「有為有不為」的微觀方法。過去也許有一種異化思維,以為內地只愛聽順耳之言,不願聽逆耳之見。但其實不能一概而論。圈中人發現,內地人士來港時,當然會找同路人交流,因為要傳達中央精神,同時要求建制中人用他們的渠道傳遞中央信息。不過,這些內地人士也經常找「各路人馬」,既是收風,也要聽另類意見。他們說,這些另類意見是無法從建制圈中聽到的,否則他們也會閉塞;至於他們聽了如何分析和上報,則是另一回事。
──另一種可為的事,就是在內部交流時勇於直言,並於適當情况下盡量透明;即使沒有成效,也可以今天理直,日後下堂腰也直。對新人來說,毋須自我收縮,反而可以探索空間,因為在開始磨合的階段,往往空間更大。至於能夠留下來的舊人,相信已懂得一定的調節方法,問題是如何發揮《天蠶變》的內涵。在今天形勢和氣氛下,相信大家不會出位,還可以與官方一起唱好《天蠶變》的內容,造就與西方世界「再與天比高」的實力呢。
更可為的還有,努力提高表達和處事技巧。官方希望聽到順耳之言,惟那不是殺氣騰騰、嚇壞港人的說話,也不是「擦鞋」出面、奉承入骨的話,因為官方也會感到這些語言反而幫倒忙。
──至於「不可為」的事,就是那些充當馬前卒、惡形惡相和狠言相對的鬥爭格調,以及背後「篤灰」的作風,因為有時「篤錯自己人」。况且,內地也感到香港今天已經「由治及興」,毋須揮拳露齒,也可駕馭大局。
必須指出,上述內容是在目前條件容許、不違反大政方針之下可以做的,完全沒有跳出眼下現實環境。只要立法會的新人、舊將一起與社會更新,那就不怕「明月山岡倍孤高」了。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