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王利莘:加沙的謎題

【明報文章】早前美國總統特朗普24小時內「旋風訪問」中東,啟程前在「空軍一號」上對記者連說多遍「(加沙的)戰爭結束了」。這場持續兩年、死傷無算的衝突暫告一段落。10月13日,哈馬斯與以色列開始交換人質和囚犯,被扣押的20名倖存以色列人質全部獲釋。在埃及紅海城市沙姆沙伊赫(Sharm El Sheikh)公布的停火協議,帶來了和平曙光,也獲得國際社會讚許;更多救援物資獲准進入加沙。然而,這份新協議中的艱難環節尚未落地,加沙的未來尚無明確答案。
誰「贏」了?
今年10月13日,特朗普宣布這是「重要的一天」:經過艱難談判,埃及「沙姆沙伊赫和平峰會」上正式簽署新的加沙停火協議。協議內容得到哈以雙方認可。
協議第二、三階段內容,仍在進一步磋商;已公開的部分也缺乏細節。不過,它促使雙方實現期待已久的人員交換,也能夠為哈馬斯和以色列分別留下「勝利」空間,使兩者對內有所交代,也緩解外部壓力。
以色列的「戰果」,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人質全部獲釋;哈馬斯武裝力量瓦解、退出戰後加沙治理;以國防軍並未完全撤出,還將繼續在加沙維持安全區,直至哈馬斯完成解除武裝;與阿拉伯國家發展關係,共同參與地區安全進程。而哈馬斯也可做幾方面宣傳:促使近2000名巴勒斯坦囚犯獲釋;抵禦了以色列對加沙的佔領,並使美國保證以方不會重啟戰爭;使巴勒斯坦問題重回地區議程核心,並得到國際關注和聲援。
協議也為特朗普贏得了海量政治聲望。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多國領導人的諾貝爾和平獎推選呼籲。還有美國分析人士將此事作為美在中東鞏固主導地位的證明,更視為《亞伯拉罕協議》擴展至更廣泛伊斯蘭世界的重要基礎。
更務實,但有待落實
協議內容多參考最新的特朗普「20點計劃」,可以看出其務實色彩。一方面,措辭降低了爭議,例如規定哈馬斯「永久禁止使用」武器,而非以方曾主張的主動「上繳」武器。另一方面,限定了明確時間條件,例如「以軍撤到約定線後」,「72小時內」全部人質(含遺體)必須被歸還。這些至少保證了人員交換能夠進行。
然而,協議的基礎條款暨以色列撤軍的先決條件,是哈馬斯完全解除武裝、加沙「成為一個去極端化的無恐怖主義區」。這與以色列此前宣布的戰爭目標一致,但新協議並未明確規定,僅要求哈馬斯「盡快」解除武裝,其武器也未言明何時銷毁。
這些條款既模糊,又互相綑綁。其中規定,如果哈馬斯推遲或拒絕執行,「包括擴大援助行動」在內的執行事宜,將移交給以色列安全部隊進行。加沙地帶人道主義危機的解決,仍懸於存在破裂風險的新協議上。
經歷了兩年衝突與仇恨的擴散、一輪又一輪的輿論與認知之爭,是否還有人能夠回答:放下武器的哈馬斯是什麽樣的?它又會如何與以色列在戰場之外相處?更何况,作為一個運動,哈馬斯的意識形態難以瓦解,也很難從加沙地帶被徹底根除。域內外大國也無法長期作保,令未來戰火不會因為遺留問題而起。
「戰後」,或者僅是「第一階段後」?
近期不少媒體都在頭條追問:「加沙戰爭結束了嗎?」全世界恐怕或多或少都對此有所疑慮。協議也確實存在具體落實上的「卡點」,哈馬斯與以色列仍有「掀桌」餘地。
哈馬斯方面對於協議的戰後安排,長期存有異議,尤其針對外來力量介入加沙,這點被再三強調。10月3日,哈馬斯對美方「20點計劃」首次發布正式書面回應,認可結束敵對、囚犯交換、人道物資入境、撤軍等要點,惟拒絕任何「外來管理」或是外軍入駐加沙。10月4日,其高層人員再次強調「不會同意任何非巴勒斯坦實體管理加沙事務」,並稱對美方方案「部分接受,部分談判」。
該組織此前點名要求釋放的巴勒斯坦重量級政治人物,也並未全部獲釋。協議規定,以色列將釋放約2000名巴勒斯坦囚犯,但名單最終未包含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法塔赫」(Fatah)前領導人巴爾古提(Marwan Barghouti),及「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前領導人薩阿達特(Ahmad Saadat)。以方堅持了對兩人的涉恐指控,以安全原因拒絕釋放。
同時,以色列執政聯盟內的強硬派已經公開表態,放出消極風聲,顯示極右翼立場未變,聯盟內部的「否決陣線」仍在,構成後續落實協議的國內政治掣肘。
以軍方認同協議,但表態審慎。以國防軍通報稱準備好回撤,惟繼續在該地區部署,並「正在為任何行動發展做準備」;其發言人多次警示,北加沙「仍是危險戰區」。總體上,以軍方對領土兼併的堅持,並不如宗教極右翼強硬,這些表態或是出於對第一階段之後的安全形勢的擔憂。
此外,以國反對黨領導人發揮了聲援和督促解救人質工作的作用,戰後對政府也將形成道義和輿論壓力。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政府難以滿足極右翼盟友,也無法逃避戰後追責。無論何方,只有穩定的締約者,才能夠保證和約延續。
兩國方案未能落實 難言長期和平進程
加沙戰後重建,已被提上日程,多國角逐基建合同的場面已然出現。然而,重建主體仍懸而未決,協議宣布一個「由合格的巴勒斯坦人和國際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將保持戰後加沙「正常運轉」。這也意味着巴勒斯坦建國問題又遭模糊處理。「兩國方案」未能實質落實,難言和平進程的長期性,國際投入也可能因政治不確定性而面臨風險。重建的努力,仍需堅實基礎。
作者是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王利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