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學者:回應中國多重挑戰 強調製造業重要
【明報專訊】中國共產黨二十屆四中全會昨日在北京閉幕,會後發布了會議公報。有內地學者指出,此次全會為「十五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定調,精準回應了當前中國面臨的多重挑戰。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助理李治認為,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是在中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的背景下發布的一份重要綱領性文件,公報充分肯定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評價「十四五」時期中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了今後5年的發展形勢,明確了「十五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重點任務等,為「十五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擘劃了藍圖。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認為,四中全會精準回應了當前中國面臨的多重挑戰,稱從公報看,「十五五」期間將突出3個重點,一是強化實體經濟根基,尤其是發展先進製造業;二是科技自立自強,回應當前的技術封鎖壓力;三是強大內需市場,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學研究室主任湯鐸鐸認為,公報明確了「十五五」期間實體經濟的根基作用,從戰略高度再次強調製造業的重要地位。
產供鏈優勢 經貿爭端佔有利位置
公報提到,「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湯鐸鐸認為,製造業無論在經濟創新中,還是國內大循環中,都起到關鍵作用。
「強大的產供鏈是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基礎。」湯鐸鐸指出,中國當前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接近30%,公報提出進一步加強製造業,意味着未來5年中國將保持產供鏈方面的優勢,尤其是在中美展開全方位競爭的背景下,讓中國在國際經貿爭端中佔據有利位置。
強化內需戰略 減依賴外部市場
劉典認為,從公報來看,內需戰略大幅強化。公報首次在五年規劃建議中提出「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標誌着中國從傳統基建投資向人力資本投資的重大轉向,「內需市場建設是增強經濟韌性的關鍵,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意味着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公報要求『大力提振消費』,『堅決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這是針對當前內需不足、市場分割等結構性問題的直接破題」。
特約記者 鍾健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四中全會奠十五五基礎 GDP增速目標不變 2035軍力國際影響力要大躍升 (2025-10-24)
張升民任軍委副主席 候補中委7人被「跳過」 (2025-10-24)
5年前稱「保持」 今提「促進」港澳長期繁榮穩定 (2025-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