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環球熱話:日本熊殺人見新高 獵殺共存陷兩難
【明報專訊】日本近月屢發生熊襲人事件,死亡人數為有紀錄以來最高,部分更發生於人口密集市區,令居民人心惶惶。有專家形容這是「十年一遇」的異常情况,疑與野熊主糧嚴重失收,加上鄉郊地區人口減少,模糊人熊生活邊界有關。新任環境相石原宏高周三(22日)表示,熊襲人是嚴重問題,將加強培訓政府獵人及管理野熊數量。政府早前已推出應變措施,包括容許在緊急情况下於市區獵殺熊,惟惹保育人士反對。專家稱隨着人熊衝突增加,甚至出現疑似「熊食人」個案,雙方如何和平共存成迫切課題。
新一宗熊襲人死亡個案發生在岩手縣北上市瀨美溫泉,一名職員上周四失蹤,翌日搜救人員於鄰近山林尋獲其遺體,當地獵友會隨後擊斃附近一隻成年雄性亞洲黑熊。會長鶴山博表示,估計熊施襲後將受害人當作食物拖上山坡,「亞洲黑熊一般襲擊人類後只會逃走,吃人則是前所未聞」。岩手大學農學部准教授山內貴義表示,解剖後發現施襲的熊胃部完全沒有一般熊常吃的栗子等植物,同時身體脂肪量很低,難以否定熊「為了吃人而施襲的可能性」。
熊出沒施襲「全新階段」 疑似食人
森林綜合研究所研究員大西尚樹也指出,現時熊出沒甚至襲人情况「已進入全新階段」,雖暫未證實熊襲人是為了進食,但擔心一旦熊學會「人類相對容易對付」,便可能會直接以進食人類為目的發動攻擊。
日本是亞洲黑熊與棕熊的棲息地,當局自1990年代起厲行限制捕獵及保育山林等措施。近年人熊衝突頻生。據環境省最新統計,今年4月至今當地已有9人遇熊襲擊身亡,為2006年有紀錄以來最高,受傷人數達108,較2024年度85人更多。熊一般11月下旬開始冬眠至翌年4至5月,秋季會因為覓食過冬而變得特別活躍。以往熊襲人事件主要發生在人煙稀少的東北鄉郊及有棕熊棲息的北海道野外,但近日市區亦見熊蹤處處:東京都青梅市一處距JR車站僅600米的住宅區周日發現熊蹤,是該市一周內第3度有熊出沒通報,事發地點均鄰近市中心。本月20日岩手縣JR盛岡車站約1.5公里外的市區亦有熊闖入博物館,要由警方以麻醉槍將其捕獲。
主糧失收 鄉郊人熊生活邊界模糊
受熊侵擾的福島縣政府上周召開緊急會議,野生動物調查官溝口俊夫指出,今年野熊的主要糧食山毛櫸、水楢和枹櫟等果實因天氣酷熱均嚴重失收,惟去年作物豐收令熊繁殖數量增加,導致今年不少帶着幼熊的母熊和年輕黑熊經常前往人類村落覓食,形容為「十數年一遇的異常狀態」。他警告,若這些熊成功覓食而食髓知味,又或因飢餓而難以冬眠,入冬後市區仍可能有熊出沒。
環境省去年4月將熊列為對農作物、生態系統和生活環境造成損害的「指定管理鳥獸」,以控制熊的數量、防止侵擾人類生活圈為處理方針。今年9月當局實施《鳥獸保護法修正案》,容許地方政府在緊急情况下毋須先經縣政府及警方同意,可要求獵人獵殺闖入市區的熊。不過殺熊恐惹非議。今年7月,北海道一名送報員遭棕熊襲擊死亡,當局隨後獵殺施襲棕熊,惟道廳因此接獲逾200宗電話投訴,認為不應殺熊,可將熊送回山上等。
保育人士稱獵殺熊無法治本
民間組織日本熊網絡代表、東京農工大學教授小池伸介表示,迄今40年間野生動物分布範圍不斷擴張,其中亞洲黑熊分佈地域增加逾倍,主要由於日本社會走向少子化,人口向都市集中,鄉郊地區人口減少,村落與耕地荒廢後漸被野生動物佔領。他指出,秋季常見有熊出沒的情况在2000年代已開始,而氣候影響植物收成等因素,令熊活動情况隨之變化。對於人熊衝突加劇,小池認為捕殺只是最後手段,無法根本解決問題,當局應聘任有野生動物管理知識者協助制定應變措施,同時加強野生動物教育,讓公眾了解熊為何接近人類生活圈及應對方式,例如阻截熊進入的路徑及減少其接近人類的誘因,以有效預防人熊衝突。
(讀賣新聞/每日新聞/日本新聞網)
(環球熱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