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少時窮 盼給逆轉機會 一家至今助養逾120童
【明報專訊】張力耘自1990年代起便以父母名義與家人助養兒童,至今與妻兒共助養了逾120名兒童。他說:「人最重要有選擇的機會,但我們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因此,張力耘認為,既然自己和家人力有所及,便希望助養兒童,給予孩子「第二機會」,改變人生。
張力耘生於1960年代,他憶述中學時期,家中經常入不敷支,有時需向親友借錢度日,住過木屋、鐵皮屋,但他的父母仍堅持熱心助人,讓他體會到助人的意義。後來他升上傳統學校,眼見貧富懸殊,讓他明白教育的重要,希望窮孩子能有「第二機會」,擺脫貧窮。在學期間,他與大學同學合資助養了一個兒童,在工作數年,以及第一個孩子出生後,逐漸萌生定期助養的想法,開始日後的助養歷程。
父母身教 悟助人意義
他先以父母名義助養,其間因1997年金融風暴和2003年SARS而中斷,直到2004年才繼續助養。他們一家5人現時平均助養了15名兒童。張力耘在探訪團中發現貧窮對孩子的影響,張指他們的理想職業通常是教師,「因為老師們是他們日常生活中唯一接觸到的專業人士,於是覺得老師等同於成功的代表」。
張力耘曾跟隨宣明會參加柬埔寨、印度、老撾及越南的助養者探訪團。張力耘說,每個孩子都應享有健康快樂成長的權利,他感慨道:「出生在貧困地區的孩子,有些長大後步父母後塵去吸毒,甚至進入黃色事業。只因資源不足,他們失去可以選擇的空間。」張力耘認為自己即使未必足以逆轉孩子們的命運,但至少可以有條件「試一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