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港聞
老翁未獲供氧後不治 專家稱事發時醫護分工不清晰 (19:16)
79歲老翁轉送病房途中氧氣樽沒被打開後不治一案,深切治療科專家今(23日)在死因庭供稱,事發時醫護的分工不夠清晰,未能確保所有儀器運作正常,「反映訓練同溝通嘅關顧少咗」。專家指,當時事主的吸入性肺炎嚴重,故「無辦法知道」若他的供氧沒中斷是否能維持血含氧量。
事主陳全福於2023年11月28日在明愛醫院等候接受白內障手術時不治。專家證人、屯門醫院深切治療部部門主管鄧偉明供稱,護送事主由眼科病房轉往深切治療部的醫護團隊在做準備工作時,分工不夠清晰。他指,護士負責查看氧氣樽氣閥是否正常運作,但醫生作為運送團隊的領袖,也應確保所有儀器正常運作。
鄧指,醫生在評估事主是否適合被轉移時,記錄事主清醒程度的方式不夠清晰,例如深切治療部與眼科溝通時沒記下格拉斯哥昏迷指數,令人失望;這或令醫生不確定事主是否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氣道,可能事主當時已需使用呼吸機。他稱醫護沒發現供氧出問題,「呢方面就有啲缺失啦」。
死因研訊主任何卓熙問,若事主在轉移過程中獲供氧,能否避免之後的心臟停頓。鄧稱,事主肺部的吸入物多,故「無辦法知道」若供氧沒中斷是否能維持血含氧量,他或也需用呼吸機,加上其肺部或只有一片肺葉正常運作,所以「淨係提供氧氣係咪得呢?冇辦法知」。何再問,鄧認為醫護何如何改善;鄧指,醫護加大供氧度後也無法改善事主情况,就應考慮氧氣樽是否有問題,故醫護「呢度其實係睇漏咗嘅」。
事主的長女其後作結案陳辭,她指父親入院時「行得食得」,卻在醫院死亡,家屬更獲告知氧氣樽沒打開,令她難以接受,「我相信我爸爸嘅死唔係死於自然」。醫管局一方則指,庭上證供顯示,護士在同事協助下照顧危重病人時,「冇好好溝通」,院方已制定措施來避免同類事件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