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環嶼徑塑木修建 山友:不足兩年失修 水土流失欄杆梯級間現罅隙 關注組促用天然物料
【明報專訊】政府在大嶼山環嶼遠足徑試用環保塑木預製梯級組件做改善工程,有行山客發現大嶼山東北面一段山徑2023年底完工後未夠兩年已失修,部分接近山頂的梯級邊緣及底部泥土流失,與欄杆之間罅隙明顯,另有欄杆基座外露及框架接駁位鬆脫等,擔心影響路基。山徑部分路段雜草叢生,幾乎掩蓋。郊遊徑石屎化關注小組認為,山徑設計及管理不理想,塑木非環保物料現已見損耗,促日後避免使用非天然物料修建山徑,減少影響自然環境。
明報記者 馬耀森
廢木廢膠混合 物料不能回收
該段由土木工程拓展署修建的行山徑長約1公里,連同另一段大澳虎山200米行山徑,均試用環保塑木預製梯級組件,分別2023年12月及2022年10月完工,總開支約1700萬元。該批塑木由本地一間初創企業供應,將廢塑膠及廢木壓碎並混合製成複合物料,廢塑膠及廢木各半,曾被質疑因難將兩種物料分離,難以回收再造,不適合用於郊外設施。
郊遊徑石屎化關注小組上月25日在社交媒體發帖稱,成員經過大嶼山花瓶頂時發現近山頂梯級邊緣明顯縫隙,部分支撐梯級金屬支架外露,亦有塑木框架組件鬆脫。關注小組發起人、越野跑手曾小強稱,成員9月13日於該段行山徑發現近山頂一段失修。他說,雨水是山徑最大敵人,該段兩旁無排水設施,估計早前連場暴雨,加劇雨水冲刷。梯級以塑木建造,框架中間填充泥土,下雨時吸收大量雨水,故山徑兩旁及基座底部均見泥土流失。他說若用手作步道方式修建山徑,以石塊或木板代替會更耐用。
發展局層稱可防水土流失
新設計優於傳統做法
曾小強稱該段山徑完工至今不足兩年已明顯失修,若其他路段均以塑木建造,長遠需經常保養維修,不符成本效益。發展局去年3月於社交媒體發帖稱,相比手作步道,梯級組件設計更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為保障行山客安全,確實有需要在山勢陡峭及泥土鬆散路段加建扶手。
小組另指出,該段行山徑部分路段雜草叢生,幾乎把山徑掩蓋。接近欣澳道登山入口連接護土牆,沒有路標或指示牌,小組成員亂試亂走才找到入口,認為管理質素欠佳。本報記者10月6日到場,發現接近山頂一段山徑仍被雜草遮掩,兩旁不少樹木疑在早前風暴吹襲時倒下橫亘山徑。成員又發現欄杆周圍疑被雨水冲走的泥土已被重新填滿,但部分梯級框架接駁位鬆脫,另有梯級填充的泥土疑被雨水冲走,令梯級邊緣較高,並不平坦。至於行山徑入口則位於竹篙灣公路以下護土牆盡頭,沒有指示牌,入口位置為鐵閘,周圍雜草叢生。
土拓署:無整體結構受損
土拓署表示收到本報查詢前(9月28日)已派員視察,發現該段山徑並無整體結構損壞,惟在大嶼山東北面花瓶頂位置有個別梯級破損及有過長雜草。署方在個別破損位置正做修復工程及清除雜草,讓路段清晰可見。署方又稱會持續就山徑修築方式,包括採用物料,與相關政府部門及不同持份者溝通,並檢視以現時梯級組件建造行山徑成效;現階段環嶼徑涉及以環保塑木預製梯級組件的山徑改善工程已完成。
(城市保育)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鳳凰徑近分流塌山泥 人手闢繞道 (2025-1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