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同理心校園:辦學團體全方位推動同理心文化 校園正向教育 從溝通開始
【明報專訊】隨着社會復常,校園生活重回正軌,學界都以重建師生身心靈健康為目標。其中香港佛教聯合會(佛聯會)更嘗試以辦學團體的層面,聯同會屬全數7間小學,在未來5年,共同開展社交情緒教育課程,並以全校參與的模式,由學生、教師及家長三方面,攜手推動同理心校園文化。
文︰沈雅詩
在2021/22學年,佛聯會屬下其中一間小學、佛教慈敬學校(下稱慈敬)所訂立的3年發展計劃,其中一項關注事項,正是要推動「正向生活」。校長范秀琪表示,有這個目標,除了因應近年疫情、社會運動等不安的大環境氣候,還因為看見學生的「論盡」位,「我們發覺小朋友不太懂得表達自己,亦都輸唔起,每當遇到逆境,就往往用發脾氣或不對的方式去表達情緒。我們想,這是否代表他們在表達感受方面的認知不足夠呢?輸不起或贏了就驕傲,又是否意味他們缺乏同理心,沒有轉換角度去看事情?所以,我們希望從正向教育入手,開設正向課」。
促進師生連結 提升歸屬感
然而,正向教育涉獵範疇廣闊,為免學生一下子難於消化,慈敬遂按校情,把着眼點放在同理心、尊重和關愛等幾個核心價值上,同時亦引入「外援」,透過成為提倡善意溝通文化的非牟利機構JUST FEEL的伙伴學校,獲取全方位支援。范秀琪認為此舉很重要,她解釋:「機構提供了所有教案、教材和PowerPoint,我們只需做校本剪裁,他們每個月亦會派員來跟老師共同備課,幫助老師更透徹掌握課題。正因為有這些支援,學校便有信心6級同步開辦正向課,發展步伐可以更快。」
JUST FEEL共同創辦人楊思毅補充,整個「感講夥伴學校計劃」糅合社交情緒教育及善意溝通理論,前者是關於如何促進學生身心靈及社交健康的學習框架,讓學生能夠認識和掌握自己的情緒、有效地解決問題,並與他人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後者則是透過步驟明確、簡單易明的溝通心法,讓大家互相表達及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促進關係。兩者最終的共同指向,是建立同理心校園文化,「由課程、教案、教具,以至課室和校園佈置,我們都有配套支援,目的就是想老師把精力放到與學生相處上,從而促進師生間的連結,提升學生對校園的歸屬感」。
雙教師制 價值觀滲透各科
計劃另一特色,是為教師提供全面培訓,除了上述的共同備課會,還有工作坊、共學小組,營造氛圍之餘,也收「全民皆兵」之效。范秀琪透露,他們的正向課實行「雙教師」制,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共同任教,由於科任教師同樣接受過訓練,於是又可以把相關價值觀,滲透在不同科目之中。她舉例:「高小中文科有一課講保護海洋生物,老師也從同理心切入,跟學生探討人和動物之間的相處和關係;又如初小的數學科,雖然學習主題是方向,但老師就以一個小朋友迷路做情景,請同學展現同理心,替他尋找正確的位置。這就是我指的全校參與,不單單在正向課,而是在不同課堂,都涉獵得到。」
自課程展開以來,她看到師生的改變,其中一幕發生在去年「特別假期」後的首天復課日,令她印象特別深刻,「當日學校與JUST FEEL合辦『感聽感講復課日』活動,有一個平日比較寡言、怕醜的小五男生主動告訴我:『其實我也不想這樣快復課,因為我還很想打機!』」。范秀琪笑言,不管學生的想法是否正確,令她感動的是,他願意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我相信是因為正向課或其他課堂,在老師不斷鼓勵下,令到學生更願意及懂得分享自己的感受」。
開展家長共學小組
至於學校團隊,當教師要去傳遞這種價值觀時,自身亦會受益,她以自己為例,「作為校長,面對下屬,有時都不太容易說出個人感受或需要,但現在我會有調節,學習怎樣適當地表達自己,讓同事明白,校長想大家怎樣,溝通會比從前好」。范秀琪又透露,繼去年舉辦過2場家長工作坊,今年將開展更進深的家長共學小組,期望把善意溝通文化,進一步帶進學生的家庭。
有鑑於慈敬的正面經驗,辦學團體佛聯會遂拍板,於今個學年,會屬全數7間小學,也共同開展社交情緒教育課程。「佛聯會會屬學校都以『明智顯悲』為校訓,而要成為一個有智慧又慈悲的人,懂得自我情緒管理和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先決的條件,加上教育局近年很強調價值觀教育,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攜手推動一個課程,相信亦可產生協同效應,藉着跨校的交流,建立共同的文化及共同的學校特色。」佛聯會學務顧問莊聖謙說。
為了令這個聯校課程更有系統及可持續發展,佛聯會更參考教育局的教師借調計劃,引入「調配計劃」,即調配一名教職員,半職處理教學及學校的行政工作,半職作為7間小學與JUST FEEL的溝通橋樑,負責統籌整個項目。莊聖謙坦言,以往學校除了跟教育局有這種合作形式,未曾與社福界有過類似安排,但他認為,今次加插統籌人角色,有關鍵作用,「計劃由我們內部教師協調,一來同事會更清楚會屬學校的文化,二來同事亦已建構一些關係網絡,相信運作起來會更順暢。另外,調配同事參與新的工作,就好像接受教師培訓一樣,對同事的專業發展亦帶來裨益」。
慈敬訓導主任楊潔婷,正是「調配計劃」中的統籌人。「慈敬在會屬小學之中,是第一間推行社交情緒教育課程的學校,我的角色,是負責向其他學校分享貼地的經驗,包括遇過什麼問題、如何撞板等,也可即時解答其他校長、老師的提問。」
至於對內方面,她亦負責蒐集慈敬前線教師對課程意見,再與JUST FEEL磋商修改,「同事有時都會反映,有些課題學生會較難掌握,需要多加插一兩個例子,或是某些轉折位要做好些,始終進入課室授課的是老師,他們的意見很寶貴,這樣才可令整套教材更完善,其他學校應用時就更得心應手」。
投身教育界踏入第十個年頭,楊潔婷首次參與借調計劃,因着和機構的緊密合作,令她對善意溝通理論有更深入的認識,也影響了她的訓導手法。「雖然訓導的最終目標沒有改變,學生仍然要為自己做錯的事情承擔後果,但現在我會提供多些空間,讓同學去抒發感受,令小朋友更加能夠接納自己做錯了,更願意承擔後果。我發現,當我願意花多少許時間去聆聽學生感受,同學的對抗會沒有那麼大,對訓導主任的接納程度亦會高些,彼此的關係會有改善。」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2期]
相關字詞﹕關愛校園 善意溝通 復常 正向教育 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