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台灣的十字路口:馬英九「登陸」與蔡英文「過美」

發佈於

【明報文章】台灣兩大政治人物前後腳啟程,往不同方向,為世界所矚目。筆者以為,這兩大行程定位不同、取向不同,意義與影響亦會不同。

馬英九本月27日赴中國大陸,展開為期10多天的參訪行程。他此次與4個胞姊妹同行,並率30名台灣學生一同赴陸;馬英九基金會將這次訪陸定調為「家事與青年」。他也成為1949年以來,首位踏上中國大陸的卸任台灣地區領導人。

馬英九的行程涵蓋南京、武漢、長沙、重慶、上海多地,意涵豐富。他將拜謁中山陵,參訪孫中山先生故居、張自忠烈士陵園等,又會參訪其母親的母校周南中學,前往老家湖南湘潭祭祖,並參訪父親的母校嶽雲中學等。

祭祖之行 乃兩岸血脈聯結表徵

中華文化講求「慎終追遠」,民間說「清明大過年」,無論大陸或台灣,都對祭祖、尋根懷有共同信念和樸素情感。2016年卸任的馬英九,出境管制期在2021年5月19日屆滿,現年73歲的馬英九在今年清明之際祭祖成行,本身即是兩岸血脈聯結無法割捨的表徵。在歷史進程中,兩岸千絲萬縷的聯繫和共同浸潤的中華文化,也始終是推動兩岸深度交融的內生動力。

此次「登陸」,馬英九攜「大九學堂」的青年學子同行,將訪問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及復旦大學,與大陸學生交流。兩岸民間交流,一直為馬英九重視,在其任內,從開放陸生赴台、開放大陸觀光客赴台、推動兩岸直航並增加航點、放寬「小三通」、與大陸簽署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等,他推動了2008至2016年間兩岸民間交流的熱潮。卸任後,他對兩岸民間交流受阻中斷,屢表擔憂。

年輕一代的交流、交往,會減少甚至消弭政治層面的隔閡和對抗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讓和平種子植根在兩岸人心之中。島內青年走進大陸,才能看到「污名化」宣教背後的真實大陸;大陸青年亦會由此更加理解台灣民心。

台海近來「兵凶戰危」,此舉突顯了島內有識之士避戰避險的努力。於兩岸和平、合作,利在千秋。

如果說馬英九「登陸」重人文,意在尋根、搭橋、降溫,蔡英文「赴美」則重政治,意在博取政治資產,恐要升溫台海局勢。據台媒消息,蔡英文將於3月29日啟程「訪問」位於中美洲的「邦交國」危地馬拉和伯利茲,並於去程和返程時分別「過境」美國紐約和洛杉磯。

蔡博取政治資產 恐升溫台海局勢

此前甚囂塵上的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計劃竄台一事,或以蔡英文赴美與麥卡錫「會面」作為「折衷方案」。消息顯示,「蔡麥會」地點或在美國加州,表面上看,遠離台灣本島且避開了美國政治中心華盛頓,有減輕刺激大陸、避免第五次台海危機之考量。但實質上,「過境」美國並與美第三號政治人物會面,這一舉動本身已越過「紅線」,實現了美台官方關係的突破和再升級。這是美國接連出台多項涉台法案、加碼對台軍售後,在台灣問題上進一步「切香腸」之舉,再度虛化掏空「一個中國」原則,也是台灣當局在「倚美謀獨」之路上邁出的又一步。

兩大行程,反映的是對兩岸關係發展前路的不同判斷,反映的也是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不同傾向與路徑選擇。

筆者以為,馬英九此行雖然避觸政治,但本身富有政治意涵,指向的是和平;蔡英文此行,名為所謂「民主伙伴共榮之旅」,卻為和平埋下炸彈。

美台關係「突破」有何影響 值得深思

眼下,於兩岸,於世界,最大公約數都是和平。島內最新民調顯示,近八成島內民眾樂見兩岸恢復交流,降低緊張關係。中共二十大以來,大陸對台政策「反獨」、「促統」並重,意在持久和平,並進一步推動兩岸交流,讓台胞受益。而美台關係的「突破」,是會換來台海永久和平,還是進一步將台灣推向深淵,值得深思。

俄烏深陷戰爭泥潭,並在外界不斷拱火、加碼、施壓下難以抽身,是時代的共同悲劇。中東宿敵沙特阿拉伯與伊朗,在中國斡旋下握手言和,給了世界一個和平的希望。而中國企業TikTok近日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遭遇的「鴻門宴」,讓人看到以民主之名行政治霸凌之實,將意識形態對抗凌駕於正常民間人文交流之上的做法,是和平的最大阻力。

在和與戰、交流與對抗的十字路口,政治人物的不同選擇,會帶來不同的民生狀態,亦會影響世界面貌。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