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范樂生:勞動力流失嚴重——挽留青年人才vs.送走青年人才

發佈於

【明報文章】「青年興,則香港興」,這句說話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7月1日所提出,更被特首李家超用作2022年施政報告中的副標題,使青年人才發展成為政府重點施政方向之一。最近不論在電視或網絡媒體上,總會看到宣傳大灣區的官方廣告,更鼓勵本地青年北上大灣區發展。筆者不禁要問,香港政府不是正致力「搶人才」與「留人才」嗎?

青年發展政策 漸側重大灣區

現時政府總會大花篇幅提及香港在大灣區的發展與建設,更指明需要把握這個機遇,而青年則被政府視為重點對象。政府在《青年發展藍圖》中強調繼續協助青年北上融入大灣區,繼而設立和推行各式各樣的青年交流、實習及資助發展計劃。勞工處今日就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招聘博覽。

以將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恒常化為例,政府向參與企業提供為期最長18個月、每名受聘者每月1萬港元的薪金津貼;企業則須以不低於月薪1.8萬港元聘請本地畢業生。政府的龐大資助金額,再加上內地生活成本較低,無疑創造了更良好的就業條件,吸引本地青年參與。

政府為大灣區投放大量資源,逐漸將青年發展側重於大灣區方面,將大灣區打造成理想的香港青年工作地。那麼香港又如何呢?這種政策傾斜,會否加速香港人才流失?

有調查機構指出,香港在過去3年已流失了19萬人的勞動力,這是一個很誇張的數字;更嚴峻的是,勞動力相信仍然持續流失中。各行各業皆欠缺人手,例如護理員、醫護、金融和科技專才等。

在今年財政預算案中提及「搶人才」的同時,首要仍是積極培養和留住本地人才。但筆者留意到,政府官員於2月15日回答立法會議員的提問中,並沒有任何具體計劃與措施資助人才留港發展;更表示「只要香港自身具吸引力,使本地人才尤其青年人看到希望,人才自然會留下」(註)。從這番說話可見,政府對「留人才」方面沒有統一方向和實際措施,有如「佛系」。

就業政策 自相矛盾

當政府慢慢意識到人才流失的嚴重性,便藥石亂投向院舍護理員及醫護等專業行業小試牛刀。當局有意修訂法例輸入非本地培訓的專業人士,來填補大量的人手空缺;而即使解決了語言及文化障礙,又是否能夠確保可提供應有的服務水準?另外,政府又打算研究立法,要求合資格醫護人員在公營醫療機構服務一定年期。

政府冀透過立法與修法出招「搶人才、強留人才」,但另一方面卻將培訓好的本地青年人才,透過各種大灣區交流、實習、就業計劃,一個一個送走。整體青年就業政策,明顯是自相矛盾。一邊「搶人才」、一邊「送人才」,對本地經濟長遠發展沒有實質作用,而可能的作用則是協助其他地區「興」起來。那麼,如何成就「青年興,則香港興」?

本地青年人才留港的重要

本地青年人才乃香港的最珍貴資產,政府不能再「佛系」地「留人才」。於新時代下在香港成長的青年人才,已經對國家、香港社會及市場環境有更深的了解,甚至他們可配合現今網絡媒體的發達,將屬於香港的文化、語言等發揚至國際,大大提升香港吸引力;對比從未了解香港的外國人才,可以省去在港的適應期。

再者,外國人才對香港較少有歸屬感與身分認同感,較易因外在因素或其他國家、地區提供更大誘因,繼而放棄留港發展。只怕政府大費周章「搶人才」之後,最後卻是失敗收場。面對已經失去的10多萬人口勞動力,政府更加需要積極挽留本地青年人才。

倘壓抑持續 港難回復吸引力

筆者身邊的青年朋友,許多都認為較難看到香港的前景與吸引力。有見挽留青年人才是政府更需要正視的問題,那麼,我們要思考問題的根本——為什麼本地青年人才選擇離開?青年追求的,不僅只是宜居的生活環境,而是一個包容的社會。

現今香港的社會環境充斥着壓抑,政府應該帶頭加強尊重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舉例說,早前有電影發行商因戲院突然「不願意」安排,而被迫宣布取消播映一套外國電影;亦有藝術家宣布下架作品等等。這種種事件,令青年對現今本港的文化與藝術發展空間感到無所適從,亦憂慮可以用什麼方式表達他們的聲音、展示他們的藝術,可能最終唯有選擇離開。如果社會壓抑和緊張持續,香港將更難以回復和諧多元的吸引力。

政府在大力協助發展大灣區的時候,也必須平衡香港的實况需要。挽留本地青年人才,已是刻不容緩,政府必須正視問題、急起直追。若政府仍然僅停留在口號式留人,香港只會變成「人才沙漠」,城市活力有減無增,「東方之珠」日陵月替。

註:〈立法會八題:鼓勵本地人才留港發展〉,2023年2月15日政府新聞公報

作者是民主黨青年政策發言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范樂生]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