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永光:打破中西醫數據壁壘 善用中醫人才紓緩公營醫療壓力

發佈於

【明報文章】過去3年,中醫藥對抗擊新冠疫情的成效顯著,成績有目共睹,深受香港市民歡迎,坊間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更有增無減。政府雖然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再向中醫藥發展基金注資5億元,對此筆者肯定政府的做法,但認為軟件配套仍須致力改善,包括打破中西醫的「數據壁壘」、在醫管局納入中醫代表等,才可更好地推動中西醫協作,達到打造「健康香港」的目標。

現時有逾570萬市民登記了「醫健通」,讓醫生查閱西醫藥紀錄,作為診斷參考。雖然自去年3月起,「醫健通」互通範圍涵蓋至中醫藥資料,包括中醫診斷、中醫療法及中藥處方紀錄,惟現時中醫仍未能夠查閱「醫健通」內的病人西醫藥紀錄,造成一道無形的「數據壁壘」。筆者希望當局盡快打破這個壁壘,如此才可令病人最大受惠。

除了要盡快打破數據壁壘之外,本港多年來長期缺乏完整的中醫發展政策藍圖,以及高層次組織推動中醫藥業的發展,這亦需要當局正視。筆者早前聯同民建聯黨友梁熙議員、陳恒鑌議員,在吸納中醫藥界、學界的意見後,共同發表《香港中醫藥發展政策倡議書》,當中建議成立「香港中醫中藥發展局」,及邀請至少一名有中醫藥背景人士加入醫管局大會,協助政府在政策層面統籌和促進香港中醫藥發展。

​公營醫療系統僅約400中醫

公營醫療人手長期不足,一直是坊間「痛點」之一。去年中的數據顯示,本港65歲或以上人口達152萬,佔整體人口約兩成,即每5個港人便有1名長者。根據政府預測,2037年長者人口將佔整體人口的三成。人口老化再加上公營系統醫護人手長期不足,屆時本港醫療服務勢必面臨重大挑戰。

不過,全港現時約8000名註冊中醫,當中只有約5.1%,即約400名註冊中醫在公營醫療系統工作,變相令一班本可參與公營醫療系統的中醫人才白白浪費。民建聯認為,政府應該重視這批人才,建議增設由政府直接營運的公營中醫診所,以及在公立醫院設立中醫部。我們相信,倘若政府可以善用這股中醫力量,必定能夠減輕現在和未來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

「人才」也是香港近來的熱門話題。中醫藥學界代表早前在記者會上反映,去年起,有大學院校被削減了兩成中醫本科學生的入學名額。筆者翻查大學聯招數據,發現報讀3間大學的中醫學士課程人數連續3年錄得上升,2021年有402人將中醫學士課程列為其聯招「首要選擇」,至2022年相關數字升到521人,增幅近30%。

中西醫「同工不同酬」

獲取錄中醫學位的,都是於公開試成績較優異的學生。中醫學士與內外全科醫學士一樣,皆須修讀6年本科課程及實習。由此可見,中醫同樣是尖子的熱門學科選擇之一,政府或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沒有理由削減任何一間院校的中醫學院資源。再者,現時註冊中醫薪金偏低,以醫管局、非政府機構和大學三方協作的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為例,中醫入職薪金約每月2.4萬至2.7萬元,較醫管局註冊護士起薪點低至少一成,與政府醫生起薪每月7萬元相距甚遠。

針對中西醫「同工不同酬」,民建聯及香港註冊中醫學會皆建議政府制定中醫薪級表,長遠更應該將中西醫的薪酬盡量看齊。其次,政府亦應額外增加中醫本科學生學額及增加研究資源,以確保香港中醫藥界有足夠人才,再發揮香港學界優質科研能力,加強與大灣區內的協作,將中醫藥推廣至全球。

作者是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會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永光]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