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林緻茵:知會、諮詢還是參與? 交椅洲填海的反思

發佈於

【明報文章】經歷修例風波和疫症後,如何讓公眾重新參與政策制訂,是政治層面的「復常」問題。交椅洲填海公眾參與活動已於3月31日結束;有議員和團體曾指活動宣傳不足,引來局方反駁。發展局強調,除了專題網站,他們曾以局長網誌等方法解說一些公眾關注的事項;在資訊科技發達的情况下,表達意見不會限於專題網站,公眾可如常以電郵等遞交意見,當局亦會持續從媒體繼續收集公眾意見。簡而言之,局方覺得社會不應只着眼過去慣用的參與渠道,因政府會有相當多方法了解公眾意見。

交椅洲填海是影響香港未來幾代人的大型工程,公眾總有方法表達意見,而政府也總有方法接收。然而有異於日常的意見表達,公眾參與是一個有組織、有系統的過程。它必須達到一些基本條件,才能稱得上是「有效」(effective)的公眾參與。

既然香港已「開新篇」,我們不會只追求回到過去的公眾參與模式。雖然2019年前的公眾參與有不少可取之處,但也存在難以解開的死結,例如立場先行等問題。局方強調交椅洲項目只屬研究初期,未來仍有不同法定程序和公眾參與機會。假如公眾參與機會陸續有來,那麼從建設性的角度而言,政府應如何組織公眾參與?

如何組織公眾參與

交椅洲填海的公眾參與,主要環繞4個問題:填海範圍、土地用途、運輸基建及融資方法。先假設我們都同意這個討論框架。為集思廣益,局方的確組織了大量業界諮詢會、成立數個專家小組,亦曾諮詢區議會。專家當然有能力提供專業意見;至於如何令一般市民都有能力就以上問題表達意見,就是政府在組織公眾參與時的責任。為了讓討論變得有意義,一般公眾參與都會提供「諮詢問題」(consultation questions)引發公眾思考。尤其活動只有3個月,諮詢問題能令討論更聚焦。惟筆者在交椅洲填海專題網頁和公眾參與小冊子中,都找不到這些諮詢問題。

公眾參與的目的之一,是讓公眾權衡方案之間的利弊,以作選擇。這次活動亦不例外,其中一個讓公眾發表意見的問題是填海融資選項。這些選項仍是初步提案,未有較深入的效益分析,每個方案應用規模和組合仍要進一步評估。在目前基礎上,當局是否已有足夠資料「準備好」讓公眾參與?有更深入的資料後,是否需展開另一輪公眾參與?

「輿情」不等同「民意」

至於讓公眾參與的方法,當然不止公眾論壇這一途;外展活動、聚焦小組等都是雙向溝通的途徑。而這些方法有別於網誌、短片等單向的資訊發放。雙向溝通可讓當局掌握市民覺得不清晰的地方,及這些想法背後的成因。公眾參與並不止於收集意見,它是一個提高市民對政策認知、釐清價值觀的過程;它也不止於政府與個別持份者之間的意見交流,而是為了促進持份者之間的交流而存在。

就交椅洲項目,當局指會從媒體報道中持續收集公眾意見。在媒體中流通的觀點,雖有助我們了解民意,但「輿情」本身不等同「民意」,因媒體有時候會擴大某種立場的意見。故此,過往一些大型公眾參與活動都會以電話調查輔助,加強對實際民意的掌握。電話調查的特點在於其隨機性(randomness),受動員影響的機率較低。

電話調查亦有助接觸一些較被動的市民。事實上,公眾參與的設計,很視乎政府如何進行「持份者規劃」(stakeholder mapping),即把受到特定政策影響的持份者分類,並按持份者特性選取合適的參與方法。

公眾參與結果為何會失效

另一有趣的問題是,局方分析了哪些媒體的意見?現時媒體有多大程度反映民意?數年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公眾參與活動,亦有做輿情分析;而輿情分析的基本條件,是社會普遍有就特定的議題討論。當時有關土地供應問題的輿論覆蓋率非常高,今天我們有相同條件做有系統的輿情分析嗎?

這次公眾參與的目的,是深化交椅洲發展方案,而非再糾纏於「是否推展交椅洲項目」。局方強調,發展交椅洲人工島是數年前土供組經社會廣泛討論後,提出的土地供應優先選項之一;其後當局在那基礎上展開研究,再啟動這一輪公眾參與。

公眾參與結果的時效性,的確是過去一些項目(例如《2011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受挑戰的原因。故進行公眾參與的時間不能拖得太長,取得結果後不可太遲執行。但土供組的諮詢結果逐漸失效,卻是因為另一原因:香港現况與當年差異甚大,當局能否以4年前的共識,作為支持交椅洲填海的理據?的確,我們不可能無了期地從頭諮詢。若當局決定維持原判,就需提出應對公共財政隱憂、甲級寫字樓需求下降、人口流失等問題的方法,讓立場已經改變的人有機會被重新說服。

怎樣才稱得上是公眾參與

當然,各個公眾參與項目之間,不應直接比較,因每一個項目的性質都不同,某些迫切的議題也不宜作諮詢。但既然交椅洲項目用了「公眾參與」(public engagement)此概念,我們還是會問:究竟怎樣才算是公眾參與?它與一般「諮詢」有何分別?歷屆政府雖然沒有從定義上把兩者區分,但在具體執行上,被稱為「公眾參與」的項目有較大討論空間,帶動公眾討論的方法也較多元化。國際文獻亦會以較高門檻定義公眾參與,不會隨便把「知會」(inform)、「諮詢」(consult)和「參與」混淆。

交椅洲項目算是香港經歷社會動盪後,最先重啟的公眾參與活動之一,它仍有很大的改善和深化空間。目前有民間組織正探索審議式預算等方法,嘗試突破過去公眾參與的不足,甚有參考價值。香港在公眾參與上遇到的問題,不止於個別項目,而是政府內部欠缺詳細指引(上一次制定指引已是2003年),否則就不會出現「政府一站通」網頁的「正在進行的諮詢工作」中,都找不到交椅洲公眾參與項目的不協調情况。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緻茵]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