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李華明:看不到由治到興的路線圖

發佈於

【明報文章】過去兩星期,香港政府官員真的是忙個停不了。中央要員、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訪問香港6天,以往從來未有內地高官來港逗留這麼多天做「公開」考察。在這6天行程,夏主任參加了26項活動,包括經濟和民生性質的考察很豐富,獨欠他曾提過要「告別」的劏房。我估計特區政府心中明白,劏房問題根本不能於短期解決,雖已提出大花公帑匆匆興建簡約公屋,但並非靈丹妙藥,所以可能請求夏主任不要觸及這燙手山芋!

中央治港方針 仍以治為主

我從夏主任的發言及其他人的評論,整理出我的個人看法。首先,中央政府多次強調香港經歷了亂局,以《港區國安法》作為良藥整治而有今天的平穩局面,即所謂由亂到治;接着便由「治」到「興」。可是這6天訪問,我只看到中央的治港方針仍以「治」為主,完全看不到任何達至「興」的路線。今日的政治架構已經全面由愛國愛港者掌握,根本看不到所謂「反中亂港」者有機會進入管治架構!

然而今天我們的政府,尤其是負責保安的高官及特首,依然不斷向市民指出反中亂港勢力仍存在,加上跟外國勢力勾結,香港仍要小心提防!這些信息不斷重複,試問香港又怎可能由「治」到「興」?

夏主任更表示「遊行不是表達利益訴求的唯一方式」。這個講法根本是老生常談,跟「阿爸係男人」的意義沒有分別!我自己曾組織及參與香港過去30年的大大小小遊行,可以向夏主任說明——組織遊行者經常擔心是否有足夠市民參加,否則「示威」可能變成「示弱」的情况,反而被恥笑!我曾經出任民選議員多年,絕對明白若議題不「埋身」、不「到肉」,根本不能組織起群眾參與!

若民生問題能夠順利透過一些溝通,例如能直接與有關官員會面,或許問題可很快解決,市民當然就不會遊行!其實,大眾市民基本不容易被鼓勵去上街。作為民意代表,如果在遊行以外能夠影響到政策制訂,都不會選擇組織遊行;倒不如舉辦多幾次記者會,更為「慳水慳力」!

况且,現在要搞遊行亦非易事,要有過五關斬六將的能耐,市民更被夏主任的評論嚇倒了!我早前從報章得悉,勞聯已放棄在「五一」當天舉辦遊行,難道這不是很明顯的「服軟」例子嗎?香港正由一個「請願之都」,轉變成沒有遊行的城市;早前的所謂遊行大多是宗教儀式,但警方亦處處提防。在這環境下,香港如何可以「興」?說什麼是多元文化的國際都會?

憂議員自我約束 避免批評

再看看我們的立法會。夏主任要求議員支持政府施政、多提建設性的意見。他好像忘記了,立法機關是要監督行政機關。我當然知道,反對並不是民主的表現;但現在我會擔心議員大多是自我約束,盡量避免批評!行政機關沒有在政策制訂或修改時聽取民意代表的意見,當政策在出台之前才諮詢議員的話,很可能已是木已成舟,很難改變。

此外,我們的民意代表又是否貼地?相信部分市民至今都不大認識新一屆的立法會議員,尤其是40名選舉委員會界別議員。究竟他們怎樣去聽取民意,如何為民請命?我不期望他們能像分區直選議員般投入地區工作,惟一般市民都不熟悉這些議員,他們如何為民請命?或許只有選委會成員才是他們唯一需面對的選民!

大家都知道,香港年輕力壯的中產人士有不少已經移民;我們留下來的,希望是看到一國兩制能夠健康發展。我很清楚記得那些年,中央多次表示除了國防及外交,香港事務由香港特區政府負責,《基本法》亦體現了這精神。現在中央強調擁有全面管治權,我很明白「兩制」乃建基於「一國」,所以多年前已很支持香港回歸,但一切自2019年起就改變了!

政治乃平衡的藝術

我相信大家不會質疑中央擁有的全面管治權,惟同時亦要做好平衡——政治本身就是平衡的藝術。管得太死,便失去「兩制」的活力及意義;放任不管也欠妥當。

正如港澳辦前主任王光亞說過,「香港是一本難以讀得懂的書」。深層次的問題和香港與內地的差異,是來自各方面的,我希望中央政府可營造和諧及放鬆的氛圍,讓港人安樂地在港生活,讓市民看到政府和立法會懂得蒐集民意。只談愛國愛港的人,並不一定是管治人才。筆者期望中央在大治之時,也會考慮走向「興」的局面。

作者是立法會前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華明]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