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教育

中文考材趨哲理分高下 教師稱有難度 讀台作家〈一竿冷〉 須悟文末豁達看生死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中學文憑試(DSE)中文科昨開考,約4.49萬人報考。卷一閱讀提供3篇考材,其中兩篇均是台灣作家白話文,分別是陳列的〈我們去唱歌〉和簡媜的〈一竿冷〉。簡媜以柳宗元《江雪》一詩起興而賦予新解,山水為喻,說明傳統文化中仁者和智者精神,繼而探討生與死的關係。有教師認為,近年閱讀考材趨向哲理,如今年的〈一竿冷〉涉及考生概念理解及邏輯推論,亦有文學元素,須理解詩詞,認為相對艱深。

山水為喻 講仁者智者精神

廠商會中學中文科主任簡慧貞指出,全卷較深一題要求解答〈一竿冷〉作者對生死的領悟,考生宜貫穿全文,包括文中山和水「對談」,理解山代表多情、包容,乃仁者風範,而代表智者的水則無情,例如水災等,並以山水看生死,能力較高的考生應明白重點在於文末的蓑衣戴笠老人,在山水沉默之間豁達看生死。

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資深中文科老師曹順祥表示,兩篇白話文以〈一竿冷〉較艱深,文中引用柳宗元《江雪》一詩,考生須理解詩詞、文中引伸哲學體會、生死對照,相當不簡單。他稱,近年閱讀考材趨向哲理,若考白話文僅停留字面理解,難分7個等級高下。

卷中另一篇白話文〈我們去唱歌〉,考評局稱作者以樸實的筆觸描寫一個破落寂寞的村子,並對村子的人和物寄以無限同情和婉惜,指讀者須用心體會。綜觀陳和簡兩文,考評局稱「筆觸各異,一實一虛,前者感情細膩,後者思考深刻,也可以讓讀者感受和思考人生」。

文言考材表達法理情

教師:倘歷練少難理解

文言文考材為清代紀昀(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卷三》,曹順祥說該著作是作者對人生、社會、家國的考察結果,觸及生死、倫理、禍福、人情世態等,今次選取的文言故事表面是兩人對話,但從中帶出法理情概念。他稱,成人對法理情不會陌生,惟學生人生歷練較少,理解有相當難度。

曹順祥稱,較深一條的題目,引用葉公及孔子關於「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對話,思考親人犯法應否告發,孔子認為應要隱瞞,源自儒家思想重視人情及倫理,考生須理解此番對話,結合紀曉嵐文言文,即藉問官與御史對答,帶出曾共事的朋友竟要審問對方;曹順祥稱,考生須按題目所指就兩文對「法與情」的考量說明,認為不易透徹理解。

閱讀卷有三成分數屬甲部指定閱讀篇章,考問〈廉頗藺相如列傳〉和〈月下獨酌〉兩篇。廠商會中學另一中文科主任何嘉泳稱,有4分長題目考問完璧歸趙一事如何說明〈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詳略得宜」,作答時最起碼要交代「完璧歸趙」的起承轉合,分別點出詳略之處,料考生要解釋「詳略得宜」目的是突顯人物性格特徵才可取高分。

繼續閱讀
贊助商